-
日期: 2021-06-01 | 來源: 華爾街見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關節機器人的大戰
按應用領域劃分,骨科機器人主要分為叁類,包括創傷、脊柱和關節。史賽克MAKO關節機器人於2006年在美國上市,是目前全球已實現商業化的手術機器人之壹,也是壹款骨科關節機器人。
近些年,隨著獲批上市的骨科機器人的增多,這個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捷邁邦美的ROSA Knee機器人系統、施樂輝的Cori機器人以及強生的VELYS?都屬於關節機器人,因此被視作是MAKO的有力競爭者。
不過,盡管如此,從公開信息來看,海外關節手術機器人並非千篇壹律,而後來者也通過加大對產品的差異化設計,借此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比如最新獲批的Cori和VELYS?機器人會更加小巧便攜,非常適合門診手術中心(ASC)和門診手術。
即便是應用場景更接近的ROSA Knee和MAKO,兩者之間也有著大大小小的差異。以MAKO為例,從公開資料來看,其“智能化”特色相對突出。
機器人手術可以克服人手術的生理局限,具有操作精度高、可重復性高、穩定性高等特點。“機器人手術”通常被認為是機器人自主完成手術,整個手術過程中沒有人的參與,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手術機器人都是如此。
達芬奇機器人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手術機器人,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可以正式在腹腔手術中使用的機器人手術系統。不過達芬奇手術並不由機器人獨立完成,它實際上是由醫生控制機械臂完成手術。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達芬奇機器人可以看作是醫生雙手的延伸,它能代替醫生雙手做手術,但手術的成敗最終仍取決於醫生操作的成敗。
“MAKO的智能化,即輔助臨床醫生進行術前智能規劃和術中智能操作,簡單說來就是,在參與制定手術規劃之後,醫生無需再操作手術,在手術過程中MAKO成為了醫生的雙手和大腦。”馬敏這樣定義MAKO的智能化功能。
就術前手術規劃而言,MAKO關節機器人可基於CT進行3D智能建模,可以為患者生成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它所帶來的壹個好處是,由於在設計手術方案的時候已經避開各種重要神經和血管,找到創傷最小的手術入路,因此不僅可以在術中減少患者的血管與神經損傷,同時因創傷較小病人康復迅速。
此外,MAKO也有壹些其競爭對手所沒有的的術中智能操作設計,包括MAKO在術中並不使用夾具,可以保護軟組織包膜,降低手術侵入性;另外,MAKO的機器臂上附有骨鋸,可以協助醫生完成截骨等。
“MAKO的智能化能夠使關節手術結果趨於標准化,大大提高手術結果的可預測性。壹個年輕醫生,如果傳統手術做不好,那麼用達芬奇機器人還是做不好,而MAKO不壹樣,因為智能化,誰來做都是壹樣的,具有高度可復制性。”馬敏表示。
“MAKO是壹個很成熟的產品,除了貴點,其他問題不大。”業界同樣認可MAKO的臨床價值。
據已公開可查詢到的信息,MAKO是目前唯壹壹款在國內獲批上市的關節手術機器人。其全髖關節置換適應症在2014年獲批後,於2018年首次在國內應用於臨床。
而繼全髖關節置換適應症(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在國內上市之後,據華爾街見聞了解,MAKO關節機器人也已在中國獲批全膝關節置換適應症(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
由於骨科關節手術中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要求更高、手術量也更多,因此MAKO獲批全膝關節置換適應症可謂意義重大。
於史賽克公司而言,未來MAKO關節機器人在中國的手術量肯定會有大幅提升。“今年,我們肯定會加速MAKO在中國的商業化推廣。”馬敏告訴華爾街見聞。
於國內骨關節外科而言,因為膝關節手術的精准度要求最高,所以機器人手術帶來的臨床獲益會更明顯,國內骨外科或自此迎來真正的精准化手術時代。
於業界其他企業而言,由於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壹種全新的術式,企業為此需要承擔更多的市場教育工作,以提升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認知度。現在看來,史賽克作為最先入場的企業,將首先扛下這個重任,在壹定程度上或利好後進入者。
不過,除了微創醫療、天智航、春立醫療等上市公司,加上前文提及的林林總總的初創公司,目前國產在研的關節手術機器人預計已多達10余款,市場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