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4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昆明恐袭案 | 字体: 小 中 大
▲ 6 月 1 日,监测员武俊生和普永兵。新京报记者 齐超 摄
" 断鼻家族 "
2020 年 7 月,当监测员武俊会第一次拍到 " 断鼻家族 " 时,它们还没有名字。
那个深夜,普洱市大开河村一位男村民醉酒后出门,撞上了菠萝地里的野象,村民意外身亡。武俊会赶来,用无人机拍下肇事的象群。
这是一群由 11 头成年象、5 头小象组成的象群。武俊会认出其中的三头,它们扑扇着桃心状的大耳朵——在勐养子保护区,有一个大象群 " 然然家族 ",然然是一头辈分高的老象,与它有 " 血缘关系 " 的大象,都长了这样一双耳朵。
武俊会说,象群之间,成员时常交叉变动,特别是成年的公象,每年进入发情期后,它们经常进入不同的象群,也可能离群索居。在西双版纳,不少象群都有来自 " 然然家族 " 的成员,极易辨认。
其余的象,武俊会难以确认,他将视频传给西双版纳、普洱市的监测员们,有勐养子保护区的监测员认出其中一头母象,它的鼻子比其他大象短了一大截,约有二十厘米,象鼻直愣愣地挺着,无法弯曲,顶端像一个杯口。它时常在勐养子保护区里的公园 " 野象谷 " 附近活动,看体形估计在 20 岁左右,一些监测员喊它 " 断鼻 "。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象群有了名字—— " 断鼻家族 "。武俊会说,象群属于母象社会,母象成员相对固定,监测员会以有明显身体特征的母象标记这一象群。
" 断鼻家族 " 在保护区算是安分的象群家族。距离保护区五公里处的香烟箐村,不少村民都能认出这头 " 断鼻 ",此前," 它没来村里惹过事 "。
村民刘宝石 2019 年在野象谷当监测员。他印象里,七八年前在公路沿线的河沟里见到过这头母象,2019 年时他在野象谷再次见到 " 断鼻 " 时,它在硝塘里吸食盐分,鼻子甩起来笨拙地挺立着,它的体形看着变化不大,比同龄的象要瘦小," 可能它无法用鼻子卷食物,取食能力更弱,营养不良。"
来自 " 然然家族 " 的成员就让人头疼得多。" 太能搞事了。" 武俊会与野象打了五年交道,每次象群经过村庄时,入户 " 拆家 " 的大象很多都来自 " 然然家族 ",它们的流动性也非常强," 很多象群里都跟着然然家族的象 "。

▲ 6 月 1 日下午,监测员武俊生在大渡岗乡林区飞无人机确认象群位置。新京报记者 齐超 摄
在 2020 年这起事故前,几乎没有监测员过多留意过 " 断鼻家族 "。大渡岗乡片区的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记得,在 2020 年 3 月见过一次 " 断鼻家族 ",他远远跟着它们几天,直到它们沿着山脊走到了交界处的普洱市太阳河森林公园后,彭金福才通知了下一个片区的监测员。
大渡岗乡的林区几乎是象群们往北和西南方向迁徙的必经之路。但 788 亩的林地仅有彭金福和普永兵两名监测员,他们只能尽量记录下,有多少象群经过,分别几头象。
2020 年前后,彭金福感觉监测工作量突然加大,迁徙经过大渡岗乡的象群明显比往年多,他记得,最多的一天,他们需要同时监测在片区内的 94 头大象。" 断鼻家族 " 便是众多迁徙经过的象群之一。
象群在大渡岗乡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有象群晚上还在大渡岗乡,白天便到了另一个乡镇,彭金福说,"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沿线的农田里可供大象取食的成熟农作物比往年少。"
彭金福所在的村庄,300 亩农田,仅耕种了其中 97 亩靠近村寨的。2019 年雨季降水不多,流经勐养子保护区的河水几近干涸,干旱天气延续到了 2020 年,村民冬季种的玉米,到来年 3 月的收成时节,还没长到半人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