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4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昆明恐袭案 | 字体: 小 中 大
以前,象群经过时,目标明确,几乎只吃农田里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也是这一年,彭金福第一次见到大象啃食芒果。随后,更多的象群找来这片芒果地。

▲ 6 月 3 日傍晚,干河村村民在山腰上拍下再次折返的象群。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摄
走出保护区
" 寻找粮食作物,是亚洲象最初走出保护区的原因。" 西双版纳州林草局野保站站长李中员介绍。
起初,大象只在夜间,走出保护区,试探着进入农田。香烟箐村村民吴开芳说,村民们一发现大象下山,就会在村里喊一声,村里人便拿起铁盆和木棒,一路敲响着驱赶,或者点燃几挂鞭炮,大象便吓得跑进山里,那时候," 象还是怕人的 "。
李中员记得,早在 1995 年,一头成年公象就从西双版纳走到了普洱市。到九十年代末期,象群也慢慢下山,吃村民种在靠近山脚的农作物。
他介绍,2020 年,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达到 81.34%,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增加了近一倍,由 1958 年的 360 万亩增长到现在 622 万亩,但适宜亚洲象生存的栖息地却减少了。
李中员观察,亚洲象喜欢待在空旷的林疏地带,离水源近,可食用的草本植物比较丰富,烈日下它会进入密林躲避。
在八十年代以前,保护区附近的耕地未被固定,村民种植几年,便在山上开垦新的耕地,原有的耕地便轮歇几年,长出荒草和灌木丛,轮歇期间便成了亚洲象的栖息地。
景洪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市管护局副局长查伟说,过去,保护区内也会定期计划烧除杂草和枯死植被,增加林间空隙,烧除区域能长出更多样的草本植物,植被得以更新。
经过多年保护,森林面积越来越多,但森林结构发生了变化。九十年代后,村民耕地固定下来,种上了长期的经济作物,比如亚洲象不吃的橡胶与茶叶,到 2015 年左右,保护区内严禁计划烧除,森林郁闭度越来越高,反而减少了林下的草本植物,适合亚洲象的食源地急剧减少。
大象下山的频次越来越高,村民们再敲盆、放鞭炮,已经起不了作用。村民刘宝石说,大象最开始会吃与草长得接近的植物,刚种下的水稻和苞米,大象走后,村民还能补种;但还未成熟,又会有一群大象跑来。
在尝过抽穗的水稻和嫩苞米后,大象便开始 " 踩着点来 ",一定要吃干净才离开,途经之地," 颗粒无收 "。
有村民变得谨慎起来,只耕种靠近屋舍的几亩地,方便照看。大象们便试探着接近村寨,即使有村民驱赶,大象 " 霸占 " 着农田,花上不到六个小时便能吃饱,吃完去河里洗个澡,晚上还能进村子逛上一圈。
以往在森林里,大象们要用十几个小时才能吃饱,一路边走边吃,一天可能就要走几十公里。
但现在," 农田几乎成为亚洲象新的栖息地了。" 李中员说。尽管,在 2010 年,当地政府便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创立了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对野生动物肇事进行补偿,但实际上,理赔额度并不高,特别是对于野象破坏的农作物,保险理赔金额只占实际损失的 1/3 左右,间接损失未纳入补偿。
刘宝石记得一亩玉米地,只能补偿 400 块钱," 这点钱可能种子化肥都不够,只能减少一点损失。"
大象们取食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经过一片苞米地时,它们还会先挑选香甜的糯苞谷,再来吃口感差的黄苞谷。彭金福和村民在耕地种上了坚果树,有一只大象咬过几颗坚果,吃了一会儿便不吃了,再有路过的大象,碰都不会碰坚果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