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4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昆明恐袭案 | 字体: 小 中 大
冲突必然会发生。2016 年,由于地质灾害和大象的频繁进村骚扰,刘宝石所在的香烟箐村,23 户人家从勐养子保护区深处搬迁到 213 国道旁,原来的村址和农田便被撂了荒,野草遍布。
新村前是一条小河沟,刚搬来时,依然时常有象群进村,一头公象敲碎刘宝石邻居家厨房的玻璃,翻箱倒柜寻找盐巴,电饭锅直接被踩扁了。
2017 年,政府出资为香烟箐村修了一道 2.2 米高的防护栏,自此大象没能再进村,但它们学会绕着围栏往山脊走,伸长鼻子去钩围栏里的玉米和芭蕉。
每年的春节前后,是西双版纳的旅游旺季,野象不愁吃的。野象谷景区工作人员会在大象洗澡和补充盐分的人工硝塘周边投放甘蔗、香蕉等水果,吸引野象,游客便站在景区栈道上观看。
刘宝石记得,每到这个季节,河沟沿线好几公里,隔一段距离,就能见到几头象在水里玩耍,一路走到野象谷的硝塘,他点着数,泥塘里有六十多头野象在玩水," 那简直是大象的快乐老家。"
但投喂的季节一过,野象便组成一支支象群,四散开去,往保护区外走,寻找食物和水,等待一段时间,或到了来年,它们又再回到野象谷。

▲ 6 月 3 日下午,货车载玉米进村进入法古甸村。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追象
很难精确去统计,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实时的亚洲象数量,它们总是在移动。
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五个子保护区里,勐养子保护区面积最大,达到 150 万亩,以 6 个乡镇 471 台附近的监测点数据参考,平时每日监测范围内的一般在 170 头左右,其中野象谷有 70 头左右。
尽管每天与大象 " 相处 " 十几个小时,监测员也很难判断象群的迁徙规律。有的象群每隔一两月便会经过大渡岗乡,有的象群经过后,两三年都没再见到。
为了预判大象的行动轨迹,彭金福会根据大象脚印来确定方向;再扒开大象的粪便,分析它们从哪里来;一旦前方有大片的农田,彭金福就会判断大象很可能会下山,待上几天,甚至几个月,没遇到适合的栖息地,它们便继续奔走。
比起北上昆明的象群,彭金福现在更关心正在大渡岗乡林区栖息的三群共 16 头野象,它们可能会威胁大渡岗乡周边 6 个村委会和一个农场,超过两万人," 野象的威胁是很真实,很凶猛的。"
每天五点过,彭金福两人要开始一天的 " 追象 "。彭金福会查看一下大象预警平台,山林附近的红外相机是否监控到象群经过,以此来辨认野象在夜间的行动方向,确定最近的进山地点。吃过早饭,他在包里带点糯米饭,背上望远镜和手电筒,骑上摩托车。
▲ 6 月 3 日下午,监测工作人员从法古甸村里出发。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进入六月,西双版纳的雨季来了,瓢泼大雨说下就下,监测员进山不安全。他们求助到景洪市林草局,武俊会便带着无人机前来支援,沿着 213 国道大渡岗乡路段,一处 " 野象频繁出没 " 黄色告示旁," 象道 " 被铲平扩宽,载着无人机装备的面包车能开上泥泞的土路进山。
下午时分,雨停的空歇,武俊会打算先让无人机进山 " 探探虚实 ",确认一下前几日闯入大荒坝村的象群是否还在附近,为彭金福两人提供参考。
四天前,一象群经过此地,在距离村庄一两公里外,被村庄附近架设的热红外照相机拍下,它们正往大荒坝村方向走。村里的微信群和广播便开始通知,注意避开象群出没的区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