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4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昆明恐袭案 | 字体: 小 中 大
大荒坝村的屋舍沿国道而建,环绕的山林一部分归属勐养子保护区,保护区外是景洪市的国有林地,这片森林坡缓林疏,山腰往下遍布灌木丛。农田在山脚下,种着大片芒果和芭蕉,芒果刚到成熟的季节,弥漫甜甜的果香。这是象群中意的 " 象窝儿 " 选址,走得多了,便踩出了几条 " 象道 "。
不出所料,象群在此停留了几天,不分昼夜,饿了便走进芒果林,连枝扯下一串串芒果,吃欢了便躲进灌木丛睡觉。
一日深夜,它们还进到山腰处几间砖瓦房,监测员普永兵和妻子住在这里,普永兵整夜在村庄附近的象道值守,一旦象群要进村,他得及时预警给村民。妻子一人在家,狗吠声惊醒了她,她隔着窗户瞧见,一头母象用鼻子在 " 敲 " 隔壁房间的门。
门砰一声开了,她躲在隔壁,害怕极了,电话打给丈夫," 象进家里了 "。一头小象闯进去,用鼻子翻箱倒柜,最后用鼻子卷起一袋苞米面,拖到外面,几头象分食。
普永兵几人跑来,拿着手电筒,有人举着火把,点起几挂鞭炮,轰鸣声响彻山谷,象群才慢慢往山脚走,直到天色破晓,象群才离开了村庄,进了一两公里外的一处 " 象窝儿 "。
几日里,象群没走远,也没再进村。白天它们躲在 " 象窝儿 " 里睡觉,饿了便跑出来吃芒果和芭蕉。
阵雨时下时停,象群的脚印被冲刷,难辨行踪,普永兵不敢贸然进山。雨后清新的泥土与树叶味道里,普永兵靠近时能闻见一丝 " 象味 ",那是一种与野象打交道的人能敏感辨别,难以形容的气息。
武俊会的无人机飞过芒果林,沿着山脊线往外几公里处,一群大象正躺着睡觉,他控制着无人机靠近,点了下数,还有 7 头在附近。

▲ 6 月 1 日晚间,监测员彭金福在近日野象出没的大荒坝村附近象道巡视。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摄
探路者
在西双版纳,大象与人仿佛在拉扯着一根皮筋的两端," 你进我退 ",人类的生产活动占用了大象的栖息地,大象活动范围也越来越靠近人。
靠近保护区的村庄,几乎每个村民都有和野象打照面的经历。李中员说,他们懂象识象,人和大象之间比较和谐,野象伤人案件比较少。
但亚洲象一旦闯入一个新的活动区域时,人类避让不及时,死伤事件常会发生。" 人也不知道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不懂如何应对,可能避让措施不当,发生意外,大象到了陌生的环境,它也会恐慌,做出一些激烈举动 "。
大象也在适应环境。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吴兆录分析,保护区周边的橡胶林不断增加后,大象常走的 " 象道 " 被阻断," 大象来到这个地方时,会感觉不安全,那么它就可能会折返了,也可能大象继续往前走,一直找不到适宜的栖息地,它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它害怕了,到处乱窜。"
去年 3 月,彭金福远远跟着 " 断鼻家族 ",送到大渡岗乡与普文镇交界处后,他折回林区,跟着新监测到的 17 头野象往西南方向走,头象是一头三十多岁的母象,两扇耳朵上满是缺口,便喊它 " 烂耳朵 ",这个象群里有 7 只幼象。" 小象多的象群,一般来说更凶猛一些,也更危险。"
象群走到景洪市勐罕镇边界时,彭金福无法将象群的监测工作交接出去,这个近百年来没有大象出没的乡镇,暂时没有监测员。他将情况报备给景洪市林草局,强调这是一个带着 7 只小象的象群。-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