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4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昆明恐袭案 | 字体: 小 中 大
很快,武俊会带着无人机赶来,勐罕镇全镇预警,彭金福还是一路远远跟着象群。
接近勐罕镇村寨和乡镇时,只要在路上遇到人,这群象便 " 疯了似的 " 追人,之后几个月内,在勐罕镇,造成 5 人死亡。

▲ 5 月底,象群从这儿进入大荒坝村,沿路的竹子和灌木丛被踩倒。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摄
5 月 23 日," 烂耳朵 " 带领的象群还在往前走,它们闯入勐腊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有专家提出建议,是否可以使用电网围栏干预象群路线,但没人敢拍这个板。
实际上,除了监测与预警,人类面对野象的活动,应对措施都很被动,西双版纳州林草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怕干涉野象的迁徙,影响它们的生存选择,特别是一些措施不当,可能伤害到大象,同时又要担心野象伤到人。"
很长一段时间,武俊会都奔波在野象肇事的地点,这些地点大多是野象新出现的区域,有野象走过这条路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有新的象群也踏上这条路," 大象不会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先行的大象就是探路者的角色,如果途经地不错,就会有大象跟上。"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野象出走是因为保护区附近的食物缺乏导致。但李中员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说,西双版纳几个保护区附近象群经过,农作物从未被野象取食完," 食物肯定是足够的。"
但他也很纠结,每年几乎都有象群走到未知的区域,往外扩散寻找栖息地。他观察到野象迁徙的 " 范围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久,行为越来越难预测。" 如果不缺食物,野象又为什么一直往外走,李中员也没有答案。
"15 头象集成群体以后,实际上是一种游荡,边走边吃,然后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它们没能找到栖息地,说明很多的区域已经不适合大象生存了,没有大面积连片的栖息地。"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分析。
张立研究发现,在过去 20 年间,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的亚洲象栖息地大面积种植橡胶、茶树等经济作物,过去 20 年间减少了 40% 以上。
" 一方面自然保护取得了成效,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在保护区以外的这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上在逐步地减少、丧失。" 张立说。
"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网络复杂,不论是出于保护市民安全的角度,还是出于对野象的保护,用人为干预或其他方式,让大象返回普洱、西双版纳,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吴兆录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