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7-18 | 来源: 历史D学堂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唐帝国是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其实,论文治武功,前有秦皇汉武,后有成吉思汗,不比唐帝国差;论经济繁荣,宋朝才是最富有的朝代。唐帝国之独特,在于它骨子里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自信和包容。
这份自信和包容的背后,是一个伟大格局。尽管无数封建帝王都曾有过居于世界中心的政治抱负,但在这一点上做到极致的,恐怕只有唐朝。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军事征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
此时的大唐帝国刚刚起步,内部尚未统一,外部北方的突厥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势力。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为求后方稳固,还曾向突厥称臣。之后,面对突厥的频繁袭扰,大唐的主要策略是花钱买和平。
626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大唐内部发生玄武门之变,率兵抵达离长安仅数公里的渭水北岸。此事虽最终依旧靠唐政府奉上大量府库金帛得以和平解决,但对新任王朝领导人李世民来说,不啻为奇耻大辱。他深知,单靠纳贿求和,边境地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年9月起,唐太宗带领侍卫在显德殿前的庭院中练习箭术。面对一些官员对手持武器的军士的担心,李世民不以为意,说道:“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皇帝决心这么大,将士们自然分外用力。恰在此时,突厥内部矛盾激化,给了唐军分头击之的机会。630年初,太宗以李靖为帅,进击颉利可汗。
仅用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就灭了东突厥汗国,生擒颉利可汗。此时已是太上皇的李渊,叹道:“汉高祖困拜登(专题),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太宗皇帝也很得意,对大臣们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眼见北方曾经最强悍的汗国短时间内在唐军的攻击下灰飞烟灭,西北各族一致臣服,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之后,从太宗到高宗再到玄宗,唐帝国的疆土随着唐军的征伐不断拓展,其疆域西过葱岭,到达今天的阿富汗一带,东到大海,北方包括整个草原,往南一直到今天的越南,是名副其实的东方最大帝国。
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烽烟四起的年代,一个军事上孱弱的国家,撑不起它在战略上的野心。唐之前的汉朝如此,之后的宋、元、明、清亦如此。
但是唐之独特,在于军事征伐之后。
疆域无界
东突厥被灭后,太宗曾召集群臣开会,讨论如何安置投降之人以及巩固唐在漠北地区的统治等问题。会上,出现3种意见:其一,令降众迁徙中原,分散居住,像汉族百姓一样从事农耕;其二,将其遣返漠北,居其旧土,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其三,将降众安置在黄河以南,使其“任情居住”,“不相统属”,此举既可使突厥“怀我德惠,终无叛逆”,又使其“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皇帝最终选择了第三种。当时,凡是西域归顺朝廷而在原居住地不离开故土的诸部落,唐均设置羁縻州。《新唐书》对此描写的是: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对于这些地区,其内部仍然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户籍不必呈报朝廷户部。
比如,唐朝在帕米尔以西地区共有16国,唐以其国都城为都督府所在地,其下设置州县、军府,共88州、110县、126军府,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统治本国土地与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义务主要是贡赋和军事征召两项。反过来说,当这些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时,唐朝就要履行宗主国义务,出兵援救这些政权。这些羁縻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当时大食曾向东进攻中亚地区,自认处于唐朝保护之下的安西诸国主动向唐请求帮助,如乌苌国王、骨咄国王、俱立国王等,在安西以西,与大食为邻,“大食煽诱为虐,俱不从,潜布款于朝廷”,唐廷“深嘉之”,皆赐彩二百缎。直到开元末年,唐廷已经在走下坡路,包括康国在内的几个国家还与唐联系,或求册封,或请改国名,或表忠心,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唐羁縻政策的成功。
唐之所以实行此策,在于他们认识到,游牧民的流动性和朝廷有限的资源,使唐无法永远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控制,与其划疆定界,不如对边疆地区实行松散管理,给他们生衍繁息的空间,只在战略要地修城筑墙,即可维持唐与四邻的和睦关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