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7-18 | 来源: 历史D学堂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羁縻州之上,唐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负责管理天山南北、热海以西以及中亚地区。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各都督府、州、军皆受其管辖。曾经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张小敬,在西域当了十年兵。他所在第八团驻守的烽燧堡,应该就是某个战略要地。他们在遭遇外敌时边抵抗、边向朝廷报信,为朝廷整军备战争取时间。
对唐而言,羁縻政策为唐在应对外来侵略时提供了战略缓冲地带,保证了边疆的安稳。对这些羁縻州来说,它们不必在政治上完全效忠唐朝,也不必改变自身的风俗习惯,能够接触到唐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先进文化,还几乎不用承担风险,也是何乐而不为的事。唐太宗曾就这一政策得意地说:“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
所以,唐帝国的疆域虽然广袤,但却缺少明显的边界:在西方、北方没有长城,也没有边塞。在这片开放的领土上,任何族群愿意归属,其领导人都可以取得中国政府的官职,被列入大唐天下之内。曾有人这样分析唐帝国在东亚所构建的体系:
1、唐朝本土;
2、羁縻州地区;
3、更具自治性的民族地区,如突厥、回鹘、吐蕃等;
4、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国家,如新罗等;
5、仅有朝贡之名的主权国家,如大食、日本(专题)等。
学者许倬云在评论汉唐秩序时说得更为形象,汉代重视的是从上到下的坚实结构,而唐代的机制则大开大合、来者不拒,向四方延伸……汉代是厚实的,唐代是宏大的,各有其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唐帝国的这种开放和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边疆政策上,更是体现在整个帝国体系的方方面面。
体系开放
唐朝的开放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与大唐交往的国家有72个,就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交往程度上来说,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国家中,包括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也就是唐人口中的“大食”。在长安的外国使节或地方政权的朝贡使者被允许得到汉文典籍,前往国子监观摩儒学讲授,在市场购物,参加国宴、新年聚会、皇帝诞辰庆典等盛大的宫廷活动。其他外国人经唐廷批准后,也有机会体验唐朝博大丰富的文化、物质生活。朝鲜(专题)半岛和日本的僧侣、留学生(专题)可以在中国长期停留,学习各种知识,融入中国的生活。唐政府为其提供饮食起居,并发放奖学金。
不仅如此,无论是汉人、日本人、新罗人,还是西域人、突厥人、波斯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的即被唐帝国授以官职,为朝廷效力,比如波斯王子泥涅斯官拜左吾卫将军,突厥人哥舒翰官至太子太保、御史大夫,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官至秘书监、卫尉卿等。
与政治开放相应的,是经济上的开放。唐朝最多时与世界40余国保持贸易往来。当时的贸易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盛于汉代、唐时再次繁荣的古丝绸之路,经西域通往中亚;另一条是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东边与日本之间人员、商货往来不绝,南向沿着马来半岛和南海岛屿,经印度(专题)洋,与大食相连,甚至远及非洲沿岸。阿拉伯方向来的商船,运来珍宝、香料,从中国带回的则是瓷器与丝绸。广州、泉州、扬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外商的聚集地。
当时的广州,专门划出一块地供外国人居住,还享有一定的治外法权。按照唐代定时开市的制度,每当鼓声敲响时,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以及来自唐朝境内各地的汉人都来到大市场,他们或在店内密谋策划,或在商船上讨价还价,进行紧张的贸易活动;每当日落时分的鼓声敲响,他们又各自散去,返回自己的居住区。后来随着唐帝国管控力度减弱,夜市兴起,他们偶尔也到夜市去,用异国腔调大声讨价还价。
开放体系的背后,是大唐对外部世界的精准认知。唐廷负责外交事务的主要机构是鸿胪寺。外国使节到达长安后,由鸿胪卿向其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等情况。德宗贞元年间,贾耽任鸿胪卿兼宰相职务,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写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此书共40卷,详细记录了邻国的位置、前往该国的道路、与唐的距离等,成为唐朝官员尤其是外交官员的标准参考书。与此书几乎同时完成的还有一幅名为《海内华夷图》的地图,宽三丈、长三丈二尺,两地之间的距离用比例尺标示。一次,德宗皇帝在接见外国来使时展示出这份地图。使者们经过仔细查看,确认图中关于自己国家的信息准确无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