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7-18 | 来源: 历史D学堂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开放,不仅展现了大唐的强盛与气度,客观上也促进了汉、胡融合。
“华夷”一家
华夷之分起于先秦,即以中原王朝为天下中心,周边为非华夏族群,按地理方位依次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周边国家向中央王朝朝贡,由此形成基于政治和地理空间上不同的“华夷秩序”。
之后,经过儒家的“夷夏之辨”,中原王朝相对周边四夷的优越感在人们的脑海中得以固化、强化。唐朝的名臣魏徵就认为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一直到宋朝时,依旧有北方的文人偏执地认为,南方人低人一等。
但是,在唐代,这种夷夏之分就比较淡。
633年,在唐朝为太上皇李渊举行的一场酒宴上,一位臣服于唐朝的突厥可汗翩翩起舞,另一位来自南方的部落首领献诗作歌。李渊看后心满意足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高祖所感叹的,自然是唐太宗的业绩。
太宗皇帝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以看出,对待华夷问题,唐太宗的态度是开放、平等、德化。正是有这样的观念,他在剿灭东突厥时,不光在突厥原居住地漠北故地分置北开、北宁、北抚等六州,以与颉利可汗一起被俘的突厥酋长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居黄河以南,遥领颉利旧部,还在长安城内安排他们任职,五品以上官员达百余人。
如果说善于纳谏、大度包容是唐之前历代贤君共有的优点,能够对华夷兼爱如一,则是太宗皇帝独创。太宗之后,他的这种观念与政策仍为李唐王朝所保持。异族名将层出不穷,如黑齿常之、李多祚、泉献诚、论弓仁等。安史之乱中,来自少数民族的将领更是成为平叛主力,如李光弼是契丹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李怀光是H人。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李唐皇室,起于北朝胡化汉人,对所谓夷夏观念看得很淡;其二,唐朝中后期,推行文人治国,尚武之风弱化,只有胡人反而识字较少,以弓马为重,成为王朝对外征战的重要倚仗。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的中央政权控制力不断减弱,周边的突厥、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的态度逐渐嚣张,频频袭扰;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则居功自傲,在长安城内骄纵蛮横,同样加深了中央王朝对其厌恶之情,大唐立国之初的“华夷一家”政策出现裂痕,夷夏之防重新被提起。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安史乱后,唐人衣着打扮不再流行胡服,而重新恢复宽大的汉服旧风。到宋朝时,由于北宋政权与辽、金政权打交道时频频吃亏,华夷之分再次在中原王朝得到强化。
如果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唐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比之前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中原先进文明,自身得以不断强大,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华夷格局。到辽、金时,已经能在与中原的北宋王朝交往中处于强势地位,直到元朝建立,完成少数民族对汉人的首次逆袭。也就是说,唐代所提倡“华夷一家”的天下观,在推动周边少数民族力量兴起的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