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7-18 | 来源: 历史D学堂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企业每排放一吨温室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市场功能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及大气层碳浓度,促进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
碳交易机制遵循“总量控制和交易原则”:政府设定、控制总量和CER分配规则,企业可按照规定获取配额,并根据自身减排情况决定在交易市场购买更多配额,或出售多余配额。
总量确定后,政府给控排机构(如企业)分配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额,可以免费发放,也可以拍卖。
比如,电力公司和工厂等碳排放单位从政府手中获得一年碳排放许可额度,如果这一年里通过技术升级或其他措施减少了碳排放,配额有多余,就可以在交易市场出售这些配额。如果这一年里碳排放超过许可额度,也可以在交易市场购买需要的额度。
中国合肥的工业烟囱
碳交易的来龙去脉
通过市场手段推动碳减排的计划来自《京都议定书》。
根据议定书规定,协议签约国承诺在规定时期内实现规定的碳减排目标,各国政府根据各自承诺的目标,将本国的碳排放权总量按照具体规则分配给本国相关企业。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的补充文件,1997年12月在日本(专题)京都签署,明确了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程度的量化目标。
世界上第一个碳交易机制是2005年建立的欧盟碳市场。
目前世界各地运行的碳交易机制至少有17个,覆盖地区的GDP总量占全球40%。
中国碳交易市场 - “规模全球最大”
中国碳论坛和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碳价调查》报告,2025年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配额价估计将持续上升到71元/吨,市场规模达2840亿元(约440亿美元)。
中国2011年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计划,在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前《中美首脑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确认,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前已经在各地试点多时。
中国碳交易体系的主体包括三部分:上海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武汉的碳配额登记系统,以及北京的全国温室气体资源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争取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首批入市的2225家电力公司,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占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的七分之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