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7-26 |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地鐵
但是在鄭州市內,市民們並沒有接到“停工”“停業”的通知。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擔心更多的是晚上下班高峰疊加暴雨,回家的路又將經歷幾個小時漫長的等待。
7月20日16時,32歲的孫某姍還在和丈夫發微信聊天,討論雨越來越大了,該如何回家,最後她決定坐地鐵。
1999年出生、剛退伍在鄭州市金水區法院的小伙子張某陽也打算按照平常的路線,搭乘地鐵伍號線列車編號為0501號列車回家。
與孫某姍和張某陽同時乘坐這列地鐵的,還有龐某洋、張某月、曹某嘉等其他500多名乘客。
7月20日17時,在暴雨沖擊之下,0501號列車卡在海灘寺站和沙口路站之間。
隨後,水開始漫進車廂。“流得很快,肉眼可見地漲起來。水位很快就到了小腿。”
不少人給家人發消息求助,還有的人撥打了市長熱線。
18時左右,孫某姍的弟弟收到了姐姐發來的視頻求助信息。與此同時,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於也在18時許接到乘客被困的報警,隨即緊急調救援人員趕到現場。
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發現,救援非常困難,隧道內部分檢修道路已無法通行,不得不用救援繩索搭建繩橋引導群眾轉移。
20時,車廂斷電,水已漫到腰部,大部分人的手機都沒了信號,很多人開始哭,甚至有人給家人發消息交代後事……
壹起搭乘地鐵的同事回憶說,孫某姍壹直很冷靜,她還告訴同事:“要保存體力,別亂動。”
在靠近前面車廂的張某陽和幾個身強力壯的男乘客們開始自救,他們開始嘗試用滅火器和急救手斧敲開玻璃。
“車停後被困人員都比較慌,不久水位就上升了。後來車長打開壹號應急門,我們開始往外逃,但當時所有電話都打不通,大家比較著急。等上了地鐵站台後,我又跟著由乘客和站組人員組成的搜救隊開始救援。”張某陽回憶說。
“車裡面還有人!”被救的乘車人員不斷為救援人員指引方向。
張某陽、另外兩名乘客與站組人員用消防水帶編成安全帶捆在身上,順著水流摸索前進,檢查是否有剩余人員尚未撤離。
此時在0501號列車尾部的人們已經到了生死關頭,不斷上漲的水離列車的天花板越來越近,氧氣越來越少,人們手挽著手等待救援。但當時他們已在水中泡了將近兩個小時,壹些乘客們出現失溫,身體變得拾分麻木,還有的人幾近昏迷。
孫某姍的同事回憶,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倆壹直牽著的手分開了。沒想到,這壹分,竟是永別。
張某陽說,大約在晚上21時,救援人員終於趕到最後壹節車廂附近。當打開車門時,車內多人已處於昏迷、半昏迷的狀態。救援隊員連拉帶背把困在車廂裡的人員救出,其中也包括孫某姍。
孫某姍的丈夫則開始步行去找妻子,他趟著水從高架走過去,經過3個小時到達現場,但沒有見到妻子。其間,他打了不下20個電話,但壹直未能接通。在地鐵占,他得知被救人員被送往了鄭州九院。在那裡的太平間,找到了她。
7月21日凌晨4時,鄭州市發布消息稱:困在鄭州地鐵伍號線的500多名乘客中,1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
壹位當晚參與救援的鄭州市委工作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大雨導致通訊中斷,救援全靠腿和嘴。當夜,鄭州市所有公務員都基本在崗,有的甚至在幾天前就已經去了縣鄉,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備。
“縣鄉我們基本守住了,沒想到市內會發生如此復雜的事故。”該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壹位不願具名的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解釋說:“暴雨預報本身就有難度。與上海、廣州等長期有應對台風、梅雨季節,有豐富經驗的城市相比,華北下暴雨幾率小。暴雨對鄭州這個內陸城市來說,壹年就壹到兩次,而且水壹般在當天就下去了,鄭州從建市以來都沒有大規模內澇記錄,因此得不到相關部門與科研人員的重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