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12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5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印度 | 字体: 小 中 大
二
早在英属印度时代,阿富汗就是“印度传统势力范围”之内,这是与英属印度势力渗入克什米尔分不开的,也与英俄在中亚的“大对弈”(Great Game)分不开。
英国殖民主义的成功,在于在核心殖民地周边打造缓冲区,把外界威胁隔离在缓冲区外。但随着殖民势力的延展,缓冲区逐步演变为新的核心区,因此不断需要打造缓冲区的缓冲区。
理想的缓冲区外是“无人区”,但随着外界势力的逐步蚕食,自己的缓冲区逐步与外界势力的缓冲区重叠,缓冲区成为争夺区。
当争夺区越来越多,缓冲区从帝国的财富变为帝国的负担。当最终对缓冲区的争夺超过了帝国的争夺能力时,核心区日益裸露,也成了争夺区。这就是大英帝国坍缩的时候了。
所以,缓冲区既造就了大英帝国的成功,也最终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崩溃。阿富汗正是这样。
英国视印度为皇冠上的宝珠,在克什米尔还是独立国家时,克什米尔成为缓冲区。在沙俄势力渗入中亚时,阿富汗(还有中国的新疆、西藏)成为新的缓冲区。英国的搅合为地区的地缘政治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英国直接征服阿富汗的企图更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阿富汗作为“帝国的坟场”的名声就是这时候打出来的。
英属印度瓦解后,肢解成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巴基斯坦后来进一步肢解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缅甸和斯里兰卡具有独特的文化,顺利成为独立国家。印度教和伊斯兰的聚居地区则错综复杂,在旁遮普等地尤其如此。最后印巴以宗教划界,旁遮普也一分为二,如今印巴都有旁遮普省。
分治没有解决宗教矛盾,反而制造了新的仇杀,打上了新的死结。印巴分治后,战争接踵而至,此后印巴在1947年、1965年、1971年一气打了三场主要战争。在克什米尔的冲突则更多。有人把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卡吉尔正是位于克什米尔。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印度开始了三线作战的新时代:西线面对巴基斯坦,北线和东线面对中国,但巴基斯坦依然是印度的头号敌人。
英属印度出征阿富汗,就是为了消除来自开伯尔山口另一侧的西线威胁,只是当时的威胁来自南下的沙俄。现在,印度动的是同样的脑筋,只不过西线威胁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则成为印度威胁巴基斯坦背后的方向。
三
早在反恐战争年代,美国需要借道巴基斯坦,美巴关系由此主导,但印度已经开始拉拢喀布尔政权,试图在阿富汗扎根。所以印度对喀布尔政权下注至少20年了,不是现在才开始的。现在美国势力撤出阿富汗,印度更是急于填空,维持对巴基斯坦的腹背压力。同时,印度秘密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从内部制衡巴基斯坦。
印度的另一个考虑是新疆,暗中支持“疆独”可以影响新疆的安全,以此牵制中国。印度也因此在中亚诸国下功夫。
问题是,印度的战略思维属于地图开疆型,只想着宏观战略,毫不考虑可行性。
且不说印度与阿富汗(以及中亚)缺乏陆路和海路联系,而且这些都是穆斯林国家,现代印度本身就是伊斯兰和印度教势不两立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仇杀对穆斯林的伤害更直接,更接近现在。在反恐战争(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和历次中东战争中的穆斯林死亡人数都不及印巴分治时期。这使得印度与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天然的限制。
喀布尔政权是世俗政府,印度教与穆斯林的仇杀因素不是大问题,但喀布尔政权的根不是扎在阿富汗民间,而是扎在占领美军的身上。
据8月10日报导,美军撤出已完成95%,美国情报系统估计塔利班在30天内兵临喀布尔,90天内占领阿富汗全境(包括喀布尔)。实际上,这可能都是乐观估计,塔利班“全面复辟”的真实时间可能要压缩一半甚至更多。同一天,欧盟官员也指出,塔利班已经控制阿富汗400多个地区中的230个,政府军只控制65个,其余地区态势不明。
塔利班发动全面进攻不久,过去这一周里,已有10个省会攻克。在大多数地方,政府军未经抵抗就放弃了,这是兵败如山倒的节奏。塔利班还在猛攻,昆都士、赫拉特、拉什卡尔加已经攻克了,坎大哈危在旦夕,这些战略重镇攻下后,喀布尔就不远了。
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塔利班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所谓塔利班是靠胁迫而夺取胜利是误导。如果塔利班是靠胁迫,美军占领阿富汗20年,早就解除塔利班的胁迫了,塔利班残余也早在不愿被再次胁迫的阿富汗人民的配合下消灭了。塔利班卷土重来正是民意基础深厚的反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