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12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5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印度 | 字体: 小 中 大
巴基斯坦塔利班主要活动在西部山区里的部族地区,这在巴基斯坦本来就是法外之地,伊斯兰堡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控。巴基斯坦这个名称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里意为“纯净之地”,但这原来是英属印度时代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创造出来的合成词,意指英属印度的五个北方地区:旁遮普(P)、阿富汗(A)、克什米尔(K)、信德(S)、俾路支斯坦(STAN),把西部的普什图人地区包括进来是因为这里已经落入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吞进来了就不吐出去了。
但这并不改变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同宗同族的现实,更不改变普什图人对民族(更确切地说是部落)的忠诚高于对国家的忠诚的现实。在阿富汗那边,普什图人对喀布尔爱理不理,除非喀布尔在普什图人的控制下;在巴基斯坦这边,普什图人对伊斯兰堡也爱理不理,因为伊斯兰堡从来都不在普什图人的控制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普什图人都是塔利班的主体。
阿富汗塔利班向中国保证,不会容许任何人从阿富汗领土上做危害中国的事情,这应该包括不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向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利益发动攻击,但考虑到塔利班的松散组织结构,令行能禁止多少就不好说了,阿富汗的“中央塔利班”对地方塔利班暗地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不一定能有力约束。
不过,这对印度介入也并非利好。除了印度教与穆斯林的世仇,印度继续支持喀布尔政权,很难不对阿富汗塔利班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造成影响,而势力更大的阿富汗塔利班很难不排挤印度对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影响,甚至火拼都有可能。
四
印度的战略思维是有意思的存在。一方面,印度精英受英国(以及现在美国)的影响,擅长“深谋远虑”;另一方面,这样的谋略常常脱离印度实际。战略之所以是战略,不只是因为看得远,还因为具有可实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印度的战略思维常常忽略可实现性,或者对可实现性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尼赫鲁时代,印度前进政策的基点是:中国边防并不是严密无缝的,在这样严酷而漫长的中印边境上,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也确实难以做到严丝合缝的边防。因此印军应该绕开中国的边防哨卡,在侧后建造印度的边防哨卡,不主动挑战,而是用造势来逼退中国边防军。前进政策最大的决策依据是:中国边防军对于印军的蚕食将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因此,当中国对渗入中方一侧的印军发动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印度军方和政府措手不及,方寸全乱,最终坐以待毙的是印军。
然而,印度战略思维的一厢情愿传统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
印度海军在执行东进政策,要进入南海,对中国形成牵制,并通过与东盟的关系形成缓冲区。问题是:中印在陆地上直接接触,到老远的南海和东南亚打造缓冲区是干什么用的?
印度海军还有人提议,要用海上封锁勒毙中国,并把中国海军引诱到印度洋来聚歼。中国为什么要费这个事?印度海军西部舰队的主要基地维沙卡和东部舰队的主要基地孟买,都距离中国边境1000公里左右,陆基的空中或者导弹突击就可以打掉印度舰队主力,何必路远迢迢到海上去拼?还以为这是对马海战时代?
至于印军进入阿富汗,连想也不要想。且不说进军路线和补给困难,看看先例就知道没有好下场。
在叙利亚内战后期,土耳其挥师过境,试图肢解叙利亚,打造土耳其保护区。土耳其具有美国之外的最大北约陆军,装备在冷战后得到德国的大量“赞助”而极大提升,训练一直是按照北约的“高标准”,军纪则一直是土军的长项,在朝鲜(专题)战争到塞浦路斯内战中多有展现。但在叙利亚北方,土军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