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18 | 来源: 槽值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庆幸的是把乒乓球当命看的她,这次终于没有继续为难伤病的自己。
把时间倒回到九年前的伦敦奥运会。
李晓霞进入参赛阵容,夺得了女单金牌,又与丁宁、郭跃一起夺得女团金牌。
当年的中国女乒的替补选手,正是刘诗雯。这一次做替补的经历,给了刘诗雯很大的冲击。
“比赛时自己只能坐在观众席上,或者是在陪她们训练时的小电视前看比赛。”
跟着去伦敦,从头到尾陪练,从单打到团体。
但单打进不了主赛场,想要看比赛,要么去观众席,要么通过在训练场的小电视,就连去运动员餐厅吃饭,也只能自己买特定的饭票。
第一次如此憋屈地“旁观”奥运会的刘诗雯,看到队友夺冠高兴又失落:我也付出这么多,为什么我不行呢?
冲击奥运的渴望前所未有地强烈,她甚至想把P卡拍照当手机屏保或者打印出来放床头,每天激励自己要努力,为了以后也要有一张正式的卡。
直到2016年,她才如愿以偿。
“不能接受输,你也不会赢”。
严格意义上来说,临危受命出战北京奥运、又一鸣惊人的邓琳琳,算不上真正的“p卡”。
但她同样,是比赛中的替补队员。
刚进国家队时,邓琳琳只有10岁出头,是不被重视的二线储备队员。
什么是二线?
就是从各省份里选出上百名适龄的运动员送到北京参加考核,最终留下五分之一的人,保障北京奥运会的人才储备,给一线带来训练压力。
这些做保障的二线,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上场的机会。
最终能留下来,并非因为个子矮的邓琳琳条件好,而是她足够努力。
2008年北京奥运,邓琳琳在比赛中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她耳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想就是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
“我记不清爸妈那次是不是来看过自己,我只记得跟比赛有关的,只记得我教练的话”。
别人学一遍就会的动作,她要做四五遍。队友10点半就下课了,她练到中午12点。
追在教练身后的“你让我练吧”,也许是她对教练关注的唯一争取。
教练张霞才慢慢发现,邓琳琳平时并不亮眼,但一到比赛,她就是同期选手里最亮眼的那个。-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