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8-30 | 来源: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们不会忘记器官捐献者,也希望受捐者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健康。”肾脏科护士长杨巧兰组建了多个“肾友群”,指导移植病人的用药和康复,也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回访。
器官移植后,大部分患者的生活都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在接受刘志强夫妇器官的10名患者中,8人逐渐康复。但一名眼疾患者在移植后恢复不佳,无奈进行了二次移植,还有一名肝病患者手术后因感染离世。
器官捐献员李春伟仍每天奔波于各家医院,寻找潜在的器官捐献者。“器官捐献的缺口还很大,我们的工作形势依然很严峻。”
李春伟曾遇到一个40多岁的肝脏衰竭患者,直到逝世也没等到合适的移植肝脏。病重时,他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不行了,看看能不能把我的肾捐出去。”
今年3月,那位病人因肝衰竭离世。他的妻子拨通了李春伟的电话,希望能捐献丈夫的器官。“作为患者家属,我们知道等待合适的器官有多不容易,如果能帮到别人就足够了。”最终,这名逝者的肾脏救了两名尿毒症患者,他的妻子和女儿也签订了志愿器官捐献协议。
逢年过节,李春伟都会去慰问刘志强这样的捐献者家庭,他希望自己的出现,能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的亲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火化后,刘志强的骨灰被带回了阜阳老家。这个17岁离家的少年,在51岁的时候和妻子一起回到故土。
但他和卢丽的名字会永远留在合肥市大蜀山烈士文化陵园里。那里有一片遗体捐献者纪念林,两块赭红色的大理石相对而立,镂空出一男一女的形象,中间的玻璃上印着红十字,写着“安徽省遗体捐献者”。
花岗岩石碑像书页一样打开,1200多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被刻在上面。年份在前,名字在后,越靠前的年份,捐赠者的名字越长。
如今,石碑已经立到了第9块,等到年底,刘志强和卢丽的名字也会刻在上面。
春分的时候,逝者家属和受捐的重生者们会相聚在此。他们在这里默哀、送花、朗诵诗歌。
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周国平的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次次被念起:
当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
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
透过世俗功利,
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
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应采访对象要求,刘志强、卢丽、梁嘉欣、孙思城、刘大勇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