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9-26 | 来源: 液态青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 “海归废物们”
然而工作不到两年,小K就想要辞职了——她发现自己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每当和不了解国外情况的朋友聊天,小K总是受到很多诘问。疫情期间,她还没回国时就常被问到:“现在国际局势那么动荡,为什么还要出国?”“外国是全体免疫,那多危险啊?”对于这些本无恶意但令人尴尬的提问,小K无奈也理解,经历不同,别人很难对留学生的遭遇感同身受。
作为一名豆瓣资深用户,小K想在这里寻求一些建议。但她发现,大多数豆瓣网友和现实中遇到的人一样,很难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
今年8月的一天,小K在豆瓣首页推送发现一个有趣的名字——“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了解了小组风格后,她加入协会发布了第一条帖子,想看看大家对于换工作的想法。
很快,主楼下面就有了几十条回复。很多人对她的焦虑表示有同感,更多人鼓励她挑战一下自己,甚至有一名组员直接私聊她,讲了自己留学归国进入体制内工作、挣扎过后又出国读博深造的经历,鼓励她做出改变。这位组员“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让小K有些感动。
小组成立于2020年5月,里面的大多数人都和小K一样,是面临选择、想要改变的海归留学生。小组的管理员阿珂告诉液态青年,组长也是留学生,等待出国的那段时间里突发奇想,成立了这个小组。
但组长没有要把一个豆瓣公共组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只是想给同路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于是,没有引流,没有推广,这样松散、随缘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个月。
然而从2020年秋天开始,大批归国留学生加入秋招战场,失意迷茫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申请入组,“协会”一度登上豆瓣热门小组榜。
“协会”出圈后,却成为自媒体的流量密码。阿珂说:“一些求职的微信公众号拿我们来当‘内卷’的例子,截屏小组里的帖子和回复,说‘你们看看现在留学有什么用,留学生都找不着工作了’,再加上一顿夸张的描述,我们当时特生气。”
事实上,小组成员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是内卷中的“废物”。
阿珂认为,这个名称跟“躺平”是一样的道理:“花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出国留学,明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满怀信心,想着回来撸起袖子干一番的时候,突然现实就给你一大盆冷水,这时就会有一种无力感,就会有一些无奈。”
如小组名字所示,“互助”才是“协会”的内核。小组里的讨论包括如何求职、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海归”还是“归海”(指留学回国后又回到国外)等话题,但帖子目的是一致的——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建议,或者仅仅是一句支持,告诉他们在陌生的国内职场中,承受着不适、压抑和打击,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豆瓣网友李立加入“海废协会”小组,就是想多和人交流一些国内的工作情况。留学西班牙硕士毕业后,李立继续在当地工作,至今已经有三四年。她想着,“自己还算年轻,父母没退休,还可以照顾自己,但如果到了他们生活上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肯定要回去的。”
李立在“协会”里发了咨询帖子,一个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网友直白地告诉李立:“你以27岁的年龄回国找工作,过不了任何一家超过50人以上的公司的初审。”
“现在国内对年龄不会真的卡得这么死吧?”李立感到难以置信,“其实他们说的这些东西我也能预见到。我看国内的一些影视剧,或是和国内的朋友聊天,都讲过在国内工作的困难。比如《我在他乡挺好的》那个剧,工作确实很辛苦,明明不是自己的错误也会被辞退,辞退以后也没有什么补助,这种工作就很没有保障。”
目前,李立对于自己在西班牙的工作比较满意,没有加班,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不会随意克扣假期,如果不是天天下馆子也能攒下些钱。9月初,她的请假刚刚顺利通过,马上要去国外旅行一周。看到李立的自述,豆瓣楼中的回复也都在劝她留在欧洲工作,回国还想拿高薪,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城市里的996。
对于996,李立最在意的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是花费的时间有没有意义。“比如说做项目、做设计,最终能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多花点时间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说996只是用来做整理资料这类重复性劳动,坐在办公室里摸鱼、迟迟不下班是因为要等组长先走,这完全没意义。我想做的是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
3. 等待破局
“工作是什么?我到底要什么?”这同样是小K在考虑的事情,“机会有很多,可是不对本质问题做思考,就算机会来到眼前,也只能犹犹豫豫做不出改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