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9-29 | 來源: 谷雨實驗室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雖然不知道防沙治沙工程中到底種了多少沙蒿,也不清楚叁北地區到底有多少蒿屬花粉過敏患者,但這事早被討論過。2017年,第壹次在中國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期間,有記者提問,過敏性鼻炎高發是否和防沙工程中固沙植物沙蒿相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回答,“沙蒿是我國防沙治沙的先鋒植物種,早在20世紀伍六拾年代,沙區就開始大面積種植沙蒿,但那時候沙區群眾的過敏性鼻炎狀況並沒有現在那麼嚴重……近年來,雖然沙蒿過敏成為沙區個別地區的熱議話題,眾說紛紜,但截至目前,尚未有權威機構證明,沙蒿就是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病患者的真正過敏原。下壹步,將與衛生等部門開展相關研究。”
後來,我認識了“叁北地區過敏性鼻炎自救聯盟”的組織者何彥兵。這位今年50歲、對蒿屬花粉過敏了近30年的陝西大漢,因為年輕時總流鼻涕,經常被人嘲笑,“過了10年,嘲笑我的那批人也開始過敏了。”
和過敏打了這麼多年交道,何彥兵吃過虧,他曾試過壹種 “偏方”,雖然有用,但身體會浮腫、變胖。現在,他給自己打造了壹個隔絕蒿花粉、銅牆鐵壁般的“小南方”——無論在家裡還是在他妻子開的150平米茶葉店,他都裝了全封閉的新風系統,並在後者裡安了壹座假山,設計了壹條循環水系,種了大量不開花的植物,讓室內穩定在溫度26-28度,濕度60%-70%,就像來到了濕潤、幹淨、少有蒿屬花粉的南方。
壹旦非出門不可,何彥兵也盡量把這個時間控制在壹兩個小時左右,出門就帶上“豬鼻子”(壹種只罩住鼻子的“高科技”口罩),夏天也長褲長袖(不讓蒿花粉有壹絲觸碰他的機會),隨身備著過敏藥和哮喘藥(他已經哮喘了25年)。正是做到這般地步,何彥兵說他已經叁年沒吃過藥了。
何彥兵身上有壹種讓人不知道該如何理解的執著。2011年,為了證實叁北地區有很多蒿,並且真的致敏,在過敏季,他和朋友開著車,從陝西壹路向北,抵達內蒙古最北的滿洲裡,再往東南開到山西——西北、東北、華北——他壹路過敏,壹路吃藥,“基本是憑意志堅持下來的。”幾年後他在過敏季又往南方開,“過了長江馬上就沒事了。”何彥兵說,“蒿在濕潤的地方就活不了。”
但何彥兵的痛苦不只是因為他過敏的時間長,而是來自他的家鄉,陝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當地做過壹個小范圍的調查,結果顯示過敏性鼻炎患率21%,比北京高6%。如果稍作了解,就知道榆林可能是整個叁北地區在防沙治沙工程中最受益的城市。歷史上,榆林為風沙所迫,曾叁次南遷,到1950年代,榆林的植被覆蓋率只有1.8%。何彥兵說,在他學生時期,學校還會專門停課,讓所有學生去植樹。“在我小時候,榆林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快被沙埋了的感覺,每年壹到春天,至少有60到70天的風季,刮風的時候根本看不到太陽,那樣的土地要產糧食,根本不可能的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