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9-29 | 來源: 自由亞洲電台 | 有2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每日看著形勢變化,程小鳳「叫後生的快走」,但她自己,還是不走了。美雅很矛盾,自己留在香港,心情每日都很糟糕,但自己也移民的話,誰陪伴媽媽?長姊有自己的大家庭,何況她年紀也不小了,另壹個妹妹,雖然還沒決定,但也在考慮離開。
「我走行得通嗎?媽媽也走行得通嗎?大家可以壹起走嗎?」她每天都思來想去。
移民潮下,每個世代的不同苦惱
移民潮急遽翻騰,許多香港家庭都經受著與美雅相似的苦惱。和她年紀相仿的朋友,有的老公想走、老婆不想走,有的自己想走、但擔心父母無人照料。有新聞已報導,壹些老人因為子女移民而情緒不穩,尋求社福機構援助,還有機構順應移民潮,推出「代照顧」服務,例如陪老人看醫生並定期回報給外國子女。
抉擇之前,女兒們想先好好了解老人的心思,大家派出和媽媽最聊得來的六妹去打聽。
去年秋天,壹個陽光普照的下午,泳欣約媽媽去走走。從家出發,去了灣仔海濱。程小鳳覺得,香港變了真多呀,從前年輕時,自己站著的地方還沒有填海呢,那時的大海更寬廣,年輕的張添聲很喜歡到海邊看大輪船,「現在的港口窄到好似壹條河。」
母女倆走走歇歇,壹路散步到西環泳棚,泳欣說,女兒們擔心自己移民了,沒有人照顧她,而且平日和她最聊得來的女兒、她親手帶大的幾個孫子都要走了,大家終日彼此牽掛。
「我怕拖累你們,」程小鳳緩緩說出。
「原來媽媽是這樣想的,」泳欣當時才真正理解。她告訴媽媽,其實自己很想有機會照顧她,「你看,我們以後也會變老的,照顧你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以後怎麼照顧自己啊。」兩人走走聊聊,到家時已經天黑了,她不想勉強媽媽,「你慢慢消化下,看看之後有什麼想法。」
考慮了兩星期,程小鳳就拿定主意,跟女兒們壹起走。「我在香港的話,我又掛住後生,後生又掛住我,大家都不好,」程小鳳思忖,倘若和贰女兒留在香港,其他經常聚會的親人都移民了,兩個人對久了也生煩,愈活愈孤躁。
她又想到了未來數年,自己腿腳或許不如現在麻利了。「你撐不到,都是困在家裡的,你過去那邊,困在那邊,前面都有壹片草地給你看壹下啦,」她心裡這樣分析,「想到這壹層,我什麼都不驚。」
肆、「他生前跟著我,死後也是跟著我的」
家人們都知道,程小鳳壹旦拿定主意,就絕不朝叁暮肆的。
壹大家子都要走,美雅拿出了做項目管理的本領,開了壹個Excel表格列清所有事項:幫伍妹的兩個孩子找英國學校、安排簽證和飛機,研究如何開外國戶口,香港的錢如何轉移到英國,如何清理所有資產。
「清了所有家當,全部都帶過去,不留錢在這裡了,」美雅淡淡說著。回想自己當年和爸爸的對話,她覺得自己想法當時太簡單,「好啊,50年不變,就讓他們追,沒想到他們反而拉回我們下來。」經歷了這兩年的動蕩,她生出了壹種帶著傷痛的絕望,「真的沒有留下的余地了??不會有很強烈的希望可以『煲底見』。」
2019年反修例運動炙熱之時,支持者有壹個煲底之約,煲底指的是香港立法會綜合大樓的地下示威區,待運動要求達成的那壹天,眾人壹起脫下口罩,相擁而見。想著這些,美雅心底生出壹種內疚。「我們最初說要contribute這個運動,讓這裡變好,(這和離開)是矛盾的,這也是我自己的矛盾。」但她又感覺,生活在香港,在恐懼和憂慮下,生活方式會變成「覺得有問題也不能說出來」,這和自己做人坦誠、有話直說的原則是矛盾的,最終,將是每日活得抑郁。
程小鳳思想更幹脆些。83歲了,她了解自己的身體,不忌諱談生死。「我經常說,去到英國,我未站穩就可能走了,我們什麼都沒有禁忌的,隨時都是可以走的人了,」程小鳳說,「後來想想,過去了住壹個月都好,都叫作踏出去了,思想自由壹些!」
她已經做了身體檢查,打了復必泰疫苗,做好了跨洋過海的准備。
自2021年夏天開始,大飯桌上的筷子就愈來愈少。叁女兒壹家肆口最先離港,目前已經在倫敦安頓好。伍妹的兩個孩子和泳欣的其中壹個孩子,數周之前也先行背著書包離港了。最近,泳欣、美雅和老媽媽則忙著收拾行李,到了倫敦之後,他們計劃住在壹起。
9月末的周伍晚上,八菜壹湯下肚之後,程小鳳最先離桌,她坐到沙發上,戴起耳機,在大電視上收看劉細良的YouTube《城寨》。有時候,她會邊聽邊評述,早前香港立法會民主派議員爆發總辭爭議,劉細良最初不支持總辭,「媽媽聽了大聲罵,不辭做咩,無骨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