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0-02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魷魚游戲 | 字體: 小 中 大
“那種看不到希望的成年人,冒著生命危險地參加壹場兒童游戲的諷刺,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魷魚游戲》導演黃東赫在壹次采訪中如是說。
這套劇為什麼會大熱全球?你看了嗎?
葉慧儀(Waiyee Yip)、威廉·李(William Lee)
BBC記者
即便你尚未看過這部劇,或是還沒見到它席卷互聯網的各種迷因、表情包,你仍然很可能已經聽說過《魷魚游戲》(Squid Game)。
自兩周前在Netflix上線以來,這部超暴力驚悚劇集已經收獲巨大成功,成為每個人談論的話題。這部韓國電視劇以壹場殘忍的生存游戲為主線,如今,它更是正在趕超攝政時代愛情劇《伯捷頓家族》,有望成為Netflix有史以來點播量最高的原創劇集。
雖然《魷魚游戲》的類型並不鮮見,但其具有沖擊力的視覺場景、令人感同身受的人物設置,以及深刻到令人不適的對人性的剖析,使這部劇獲得了全世界觀眾的共鳴。
游樂場上的謀殺
在《魷魚游戲》中,456名因欠債而陷入絕望的玩家被引誘參加壹個嗜血的生存游戲。如果贏得六輪游戲的勝利,他們將可以獲得456億韓元(3900萬美元)的獎金。
反轉在哪裡呢?如果失敗,等待他們的將是死亡。
游戲很簡單,都是他們童年時玩過的項目。純真的兒童游戲與暴力死亡之間的對比使得觀眾們屏息凝神。
“那種看不到希望的成年人冒著生命危險參加壹場兒童游戲的諷刺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魷魚游戲》導演黃東赫在壹次采訪中表示。
“游戲都很簡單,所以觀眾們可以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每個人物、而不是復雜的游戲規則上。”
這部劇同時還有懷舊元素。例如第叁集的主題——椪搪N粽劍閌嗆碩弊釔氈櫚撓蝸分弧
在這個游戲中,玩家們必須用壹根針,在壹灘薄如紙的焦糖上小心翼翼地刻畫出特定形狀。如果形狀不對或糖片斷裂,則玩家出局。
壹名韓國推特用戶表示:“《魷魚游戲》讓我想吃椪糖了。上一淳曉已经是20多年前了……它們還在嗎?我覺得我可能找不到了。”
像你我般的人物
專家們還將此劇的成功歸功於其人物設計,其中許多人物屬於社會的邊緣人物。
雖然他們都背負巨額金錢糾紛,但卻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
例如,此劇主人公是壹名嗜賭的無業男性,他甚至無法得到家人的尊重。在這個游戲局中,他遇到了壹名身世悲慘的脫北者,和壹名曾遭雇主欺凌的巴基斯坦勞工。
韓國祥明大學全球文化內容系教授金平江向BBC表示:“劇中人物似乎可以引起人們、尤其是經常感到疏離感和不忿的年輕壹代的同情。”
同其他東亞國家壹樣,韓國社會競爭過於激烈的現實使許多人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即便個人付出再多努力,他們仍要面對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頂尖高校或找到好工作的現實。
雖然劇中的游戲拾分致命,但仍展現出了壹個基於公平競爭規則的交替世界。
正如劇中壹名游戲官所言:“所有游戲參與者均平等。我們是在給在外部世界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視的人們最後壹次贏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壹贰叁,木頭人
在西方,媒體將《魷魚游戲》同《寄生上流》(Parasite,《寄生蟲》)進行比較。奧斯卡獲獎作品《寄生上流》是2019年出品的韓國電影,同樣聚焦了社會的貧富差距與不公。
但在東亞地區,觀眾們卻指出其與2014年的日本電影《要聽神明的話》(As The Gods Will)有相似之處。那部電影重點刻畫的是高中生的故事,但故事脈絡相似,壹些人甚至指責《魷魚游戲》剽竊。
例如,《要聽神明的話》中同樣有傳統游戲“壹贰叁,木頭人”。在《魷魚游戲》最為著名的場景之壹中,壹個巨大的機器人女孩通過她的激光眼發現在游戲中沒能保持靜止的玩家,之後這些人會被射殺。
然而,導演黃東赫否認剽竊指控,稱兩部作品之間“沒有關系”,之所以會有類似情節是因為劇集類型相似。-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