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0-07 | 来源: 健谭论 | 有1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长津湖 | 字体: 小 中 大
历史上曾过不少败兵败将,并未遭到羞辱和惩罚。
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统帅李将军战败后向北方军投降,未受其辱,北方军的格兰特将军保证对手将士完好的人格和尊严,还保留贴身武器。
李将军离开时,南方军肃立致敬,目送败将离开,给足了劲敌体面。其后也不搞俘虏示众游行,没有刑罚、没有战犯、不搞清算迫害,更无笔墨丑化。
李将军呢,解甲归田还敦促同仁与敌合作,体现出宽容、包容和开放精神。
一败成名在国军高级将领与共军较量中,也有不少投降的先例,中共也宽大为怀,给足面子,给以出路。
两军交战不杀降者。但对罪大恶极者,也有大刑伺候。
大唐战神李靖大战四十万精兵的萧铣将军,起先萧胜,后来李靖反败为胜,断绝了萧铣的援军而只能投降。
降前,萧将军曾召集大臣征求意见,如果坚守下去,百姓受苦,没必要为一人而大家遭殃,投降为上。可见这一主旨,见其人性的宽厚仁恕。
古时“兴灭国,继绝世”讲的是不赶尽杀绝,给人一定权利,宽则得众才能天下归心。宽容也是爱护感恩,不是你死我活,是共赢共生,不是仇恨报复,这都体现人道人性。
但历史的有的朝代也有残杀的例证,战国的长平之战,秦国对45万败军全部斩首坑杀,可见其残酷和惨烈。
在我们历朝历代的宣教中,基本沿续气节、教化传统,宁战死,不投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我亲历过在越战参战前官兵们各自不同的微妙心理,战前动员、表决心、写血书,表面轰轰烈烈,背地里只能在亲近之人面前呈现忐忑与恐惧。
只要是正常人,没有人不留恋人生。
对父母而言,男儿出国远征,一定是“蛮夷不去,吾儿不还”。在洗脑式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如果听到上战场而降,一定大逆不道,是辱没祖宗和家族。
所以网上一直沉浸一种声音,对越自卫反击战,投降就是奇耻大辱,投降就是贪生怕死,向来遭到谴责。
冯增敏带全连集体投降,人们除了责骂也有很多不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冯增敏这样解释:
人性在战争中是很容易体现出来的。因为我当时已经无能为力。这也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
八连的投降官兵回国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全部被清理出部队。
50军两位副军长一个撤职,一个降职。副政委党内警告处分,连长冯增敏以变节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在1985年大裁军,50军番号被撤消,150师消失。
对于这场战争,我们需要痛定思痛,更要全面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牺牲父老乡亲的利益去支持援助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我们的官兵死在我们自己援助白眼狼的枪炮下究竟值不值?
当官兵们光荣牺牲后,老父老母是何等的呼天抢地?
我们参加的这场战争究竟值不值?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