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2-01 | 來源: 世界華人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長津湖》叫好又叫座,使抗美援朝戰爭再次叩擊中國人的民族記憶。
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因為國際關系和現實因素的多方面影響,壹直以來並沒有得到大力的宣傳。
關於這場戰爭,有太多的細節不為人知。
其中,最令人覺得震驚的事實是,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有22名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戰俘做出了不壹樣的抉擇:
他們選擇留在中國,從此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
這22個戰俘的選擇,驚呆了西方世界。放著繁榮富裕的祖國不回去,反而選擇留在壹窮贰白的中國,莫不是得了失心瘋?
在那個年代,中國和英美之間,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綜合國力,都宛如天上地下。
“難道中國人會巫術嗎?蠱惑得這些英美戰俘徹底背叛祖國?”
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揭露了歷史的另壹個側面。
01、
紀錄片《他們選擇了中國》,是對西方世界的壹次公開打臉。
它講述了韓戰結束後,22個美國和英國戰俘在志願軍的人道主義優待俘虜政策的感召下,為了和平反戰,反對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歧視,以及向往共產主義社會制度,而留在了中國的壹段歷史。
這22名戰俘的抉擇,至今讓不少人覺得匪夷所思。他們為什麼選擇貧窮落後的中國?
要知道,那時候的中國被高度妖魔化。
吃不飽飯、物質貧乏、專制嚴酷……紅色中國在歐美人的印象裡,和洪水猛獸沒有什麼區別。
不要說西方人了,就連某些中國人,也都覺得美國是自由的天堂,是最值得向往的地方。
民國著名的文人胡適之就曾經說過:“美國人來了,有面包有自由;蘇聯人來了,有面包沒有自由;他們(中共)來了,什麼都沒有。”
● 胡適
這是在共產黨即將奪取天下的時刻,他對前來勸他留在大陸的學生吳晗發表的“高論”。
作為青年時代就留美的學者,胡適對蘇聯和中共都深惡痛絕。
因此,他拒絕了愛徒吳晗的勸說,匆忙乘坐飛機逃往了中國台灣,並且至死都沒有再回到大陸。
那時候,“胡適之”並不是個例,許多人都覺得在美國才能過上好日子。
那麼,為什麼22名英美戰俘,要選擇紅色中國?
他們當然沒有失心瘋。他們看到了壹個最真實的中國。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戰斗力極強,被稱為“輕步兵的巔峰”。
然而,最令“聯合國軍”印象深刻的,卻是志願軍對待戰俘的態度。
02、
毫不客氣地說,我們的軍隊擁有最好的軍紀。
要是單論戰斗意志和戰術高超,有不少國家都有值得圈點之處。但是論起軍隊的紀律和人道主義,幾乎沒有勝過中國軍隊的。
看壹支軍隊的真實品性,就看它對待戰俘的態度。
無論是美軍、蘇軍、英軍,還是土耳其、敘利亞等小國軍隊,都有虐待戰俘的紀錄。
直到21世紀,美軍還在伊拉克虐俘。
但是在朝鮮戰場上,外國俘虜不僅沒有遭受過來自志願軍的任何虐待,還享受了超出志願軍戰士生活標准的待遇。
當時普通的中國戰士,吃喝都沒有充足保障。
而為了遵守《日內瓦公約》,我們給那些戰俘每天供應肉、蛋、糖,還為他們修建了籃球場等運動場地。
為了讓戰俘們放下思想負擔,洗刷掉戰爭帶給他們的陰影,志願軍甚至還想辦法給他們准備了薩克斯等西洋樂器。
軍隊裡沒有專業的理發師,戰士們就自告奮勇,給戰俘們修剪頭發。
後來很多人知道後有些不能理解:憑什麼這些打敗仗的敵人,吃的住的比我們的志願軍戰士都要好?
殊不知,攻城不如攻心。
戰爭最高級的形式,不是摧毀對方的肉體,而是征服對方的心靈。
我們要讓那些戰俘知道,我們的軍隊和他們的軍隊不壹樣,我們講人道。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曾經對中國的人道主義拾分敬佩:“中共軍隊往往將俘虜的美軍重傷員用擔架抬到路邊,待美軍醫護人員接收後才轉身離去,他們是最文明的敵人……”
在這種環境下,戰俘們的心都松動了。有些人甚至萌生了“大逆不道”的想法:如果能去中國生活就好了。
但是,怎麼樣才能去中國?
03、
美國的政策,幫了他們大忙。
彭德懷總司令簽署停戰協議的時候,美國方面出台了壹項政策:戰俘們可以自己選擇歸屬地,歸國抑或去往第叁國度,須在90天裡做出決定。
美國政府聲稱,完全尊重戰俘個人意願。
這是壹種很高的姿態。因為美國政府無比自信,認為這個政策壹定會讓很多中國戰俘“棄暗投明”,選擇投入美國或者台灣當局的懷抱。
事實證明,確實有壹些不爭氣的中國士兵,被美國蠱惑,前往台灣定居。
但是,有21名美國戰俘以及1名英國戰俘,卻給了美國政府壹個“驚喜”:他們竟然選擇了不歸國,自願留在中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這不是壹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
當時美國國內的思想環境拾分惡劣,根本就不是什麼自由主義的燈塔。
國務卿杜勒斯囂張跋扈,極度敵視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大開殺戒,很多左派人士都遭到了迫害。
●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
作為高官,杜勒斯的反共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甚至下令讓美國外交人員禁止和周恩來總理握手。
美國國內,只要有人稍微表現出對共產主義的同情和向往,就會被盯上,列入隱形的黑名單。
戰俘們以前往往都相信了美國政府的輿論宣傳,然而在戰俘營裡,他們親眼看到了真相。
志願軍自己吃的是大雪和炒面,卻給他們吃面包和雞蛋。
交戰期間,美軍將領竟然下令轟炸戰俘營,絲毫不顧及本國戰俘們的死活。
據說,美國軍方統計有叁分之壹的戰俘,在戰後對美國的制度產生了嚴重懷疑。
其中21名美國戰俘和1名英國戰俘,則選擇用腳投票,自願奔赴中國。
消息壹出,在國際輿論中引起壹片嘩然。
他們被美國和英國當做叛徒和逃兵,卻還是義無反顧。
04、
那些選擇留在中國的戰俘們,後來怎麼樣了?
在中國紅拾字會安排下,他們大多選擇進工廠或到農村工作。
在這22名美英戰俘中,最著名的當屬溫納瑞斯,他不僅成了壹名忠誠的共產主義者,還取了個中文名“老溫”。
● 溫納瑞斯
1950年11月28日,溫納瑞斯被志願軍俘虜之後,受到了優待。喜歡運動的他,成為了戰俘營奧運會的“奧運會委員”。
兩年多的戰俘生涯,竟然是他壹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壹。
在溫納瑞斯的回憶中,志願軍是壹支文明之師、仁慈之師:
“記得到了戰俘營後,由於美軍實施空中‘絞殺戰’封鎖志願軍交通運輸線,企圖阻止中朝軍隊的反擊,這給前線部隊和對戰俘的物資供應都帶來極大的困難,志願軍戰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鹹菜。我們這些吃慣了牛肉、面包、奶酪、巧克力的美國戰俘,開始都擔心會受罪。
然而,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在俘虜營我們生活得非常好。志願軍組織車輛冒著美國飛機的轟炸,從國內運來大米、面粉、肉類為我們改善生活……”
溫納瑞斯在中國生活了半個世紀,他的工作履歷反映出來時代的變遷。
他在工廠當工人27年,像那個年代最樸實的中國勞動者壹樣,兢兢業業,深受好評。
上個世紀60年代,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接受了當時我國最頂尖的大學教育。
在50多歲的時候,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語言優勢,到山東大學擔任英語教授。
2004年,溫納瑞斯在中國去世。在臨終前,他仍然念念不忘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只可惜未能圓夢。
中國不是他的母國,卻早已成為他深愛的祖國。
而當年還有很多渴望來中國的戰俘,有兩名在經過美國政府極力勸說之後,猶豫了。他們選擇了回到美國。
沒想到,等待著他們的卻是牢獄之災。
美國軍方把他們送上了軍事法庭。壹個被判處拾年監禁,另外壹個被判處終身監禁。
中美之間,誰更有大國氣度,高下立見。文/顧景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