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2-01-05 | News by: 钱江晚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这里,我第一次遇见“陆地上的吸血鬼”,它看了看我就转身离去,我很想知道它眼中的人类是什么样的。
——《动物眼中的人类》
自然带给了我很多东西。其实说野外考察累,也主要是生理上的累,但人的可塑性很强,总是能适应环境。我想不管是谁到了野外,都会喜欢。接触自然,人会变得愉悦。
赵序茅(左二)在野外考察。
做动物生态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两件偶然的事。
一次,我的研究生导师马鸣老师接到了期刊的科普文章约稿,我的老师让我试着写一写。那次,我把观察金雕的过程写了出来,后来发表在科普杂志《大自然》上。
我是个藏不住话的人。以前,我断断续续写过日记。开始科普后,我试着在科学交流网站科学网上开设了博客,现在也写了一百多篇文章,有许多是平常野外科考时写的笔记,也有一些关于生活,关于师生。
文字是另一个更有条理的世界。我是一个敏感、自卑又没有安全感的人。在生活里,这样的性格让我感觉到痛苦,但把它们转换成文字,反而是一种快乐。
另一次,公益组织荒野公学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给西部的孩子们做一次科普。就在白湖边上,我给孩子们讲起了白头硬尾鸭,这个曾经让我挫败,而后观察了几个月的生物。究竟讲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我只记得孩子们的眼神,带着求知欲,闪亮。
我说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读书是因为创伤。这件事改变了我。我第一次知道,我的工作是有用的,我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孩子们的确需要我。
赵序茅给孩子们做科普讲座。
这两件事合在一起(电视剧),就让我沿着科普的路走了下去。到现在,我已经出版了25本书,每年也会抽出时间,专门为孩子们做公益科普。
我也在探索,科普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不喜欢那些死板的教材或是讲课,我想应该要有趣。另一方面,我想,科普书的灵魂应该是有哲学的思考,而不只是知识的堆叠。
我很喜欢《寂静的春天》,它不只是科普,更是一种对环境的反思,改变了人们对环保的态度。但这需要很强的功底,我大概还要一二十年才可能达到吧。
我最新出版的科普书籍叫《动物眼中的人类》。这本书还没有达到我理想的标准,主要也是平常野外考察的笔记。
我是挺好奇动物眼中的人类是什么样的。从小,我就知道人性的复杂。我想,像我这样的人,有可能会走入极端,也可能终于回到阳光的一面。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