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1-12 | 来源: 码头青年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比如格物书院的口号是 " 这里是格物,欢迎回家 "。为了吸引学生,格物还宣传自己 " 拥有全附中最软的沙发 "。
一个书院,通常有 70-80 名学生。他们会经常搞团建,听学长学姐们分享。之后的选课、选舍友、选社团、出国考试、创业,书院的这群人,都能成为助力和伙伴。
负责书院运营的,叫自治会。不同的书院有着不同的系统,但共同点是都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选拔和换届也都在内部进行。
学校用 " 行分 " 来衡量一个学生对于书院的贡献," 行分 " 够了才能拿到影响毕业的一些学分。除了参加四大赛事(足球、篮球、舞蹈、戏剧)之外,最大的 " 行分 " 来源就是参加书院的各种项目组,比如举办活动。
"
熊熊的火焰上空,如水波般浮动的热空气上倒映出一场奇诡又美妙的梦境。梦里溢彩流光,自由的灵魂无拘无束地歌唱,那只无法被关住的鸟,在天空的更上方游弋飞翔。这像是仲夏夜的某场音乐节,又像是一种庄严的神性仪式。
女神明的歌吟激起万千层浪潮,围在礼堂的舞台前挥舞起手臂跟着台上声波律动、呐喊的人们,此时都是她和她身后的朋友们的狂热信众。
"
这是北大附中学生在校内自媒体上写的一段话,描写校园乐队的表演场景。
北大附中的培养目标里," 个性鲜明 " 是放在第一位的。学校用各类艺术、体育活动,让学生们找到自己、展示自己、获得自信。只要是 " 个性鲜明 " 的,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社团领袖、体育健将、艺术天才,都受人欢迎。毕业以后,更多学生继承了学校赋予的气质和勇气,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北大附中没有传统的行政班,没有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固定课表,学生们上课采取走班制,每个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定制自己的课程表。
走班制,指的是学生不用坐在教室里等老师来上课,而是按不同课表去不同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课表。走班制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
任何书院的学生,都能在行知学院、元培学院、博雅学院、道尔顿学院这四个学院去选择组合课程,组成专属于自己独有的学习计划。
以前课程建设的维度多是以学科来划分的,但是王铮治下的北大附中,把这些课程变成不同的性质和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
" 我们的书院跟学科的课程学习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它更多是生活,是一个生活的载体。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高低年级混搭,学生在一起生活、切磋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个国际论坛上,王铮说。
高一高二,北大附中学生更多接受的是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甚至有些课程都不用教科书。比如读经典原着,研读的是大的主题,不是学知识点,是需要通过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养进行碰撞提升。这样的学习,不指向专业和职业,而是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认知。
高一高二时,王铮鼓励学生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包括恋爱。他的观点是,高中时谈恋爱也是对恋爱经验的一种帮助,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认识他人、理解他人。
有人曾问王铮:谈恋爱影响学习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