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1-16 | 来源: 网易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笔者拍摄的一处“?房”
贵、小、劣,“上楼”遥遥无期
“?房”单位贵、小、劣,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婆婆隔壁的“?房”单位,住着新移民到港的一家三口。不到一百尺的房间,大约只有八平方米,基本上只够容纳一张床。那张“床”,既是他们睡觉的地方,又是儿子做功课的“书桌”,同时还是母亲缝衣服的“工作台”。
四户人家共用一间洗手间和厨房。算上水费、电费,月租要5000港元,平均尺租与半山及九龙的豪华住宅相约。讽刺的是,付着豪宅的尺租,住户所处的,却是拥挤得如巴掌大的狭小空间。
冬冷夏热,社区组织协会去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七成受访“?房”单位的室内温度都高于室外,当中天台屋及笼屋的最高室内温度,更高达37、38摄氏度,比室外气温高出5、6度。
“豪宅租金”还买不来安心。违章加建的“?房”,存在楼宇结构安全隐患。由于多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很多住户会直接在自己的“?房”房间内煮食,空气流通问题存疑,万一失火更难逃生。在很多唐楼,原本用作逃生通道的后楼梯,都被纳入“?房”单位中;一旦发生火灾,其他“?房”户就无处可逃,过去就曾因为这样而发生不少悲剧。
香港还存在一种“棺材房”,这是一种大小只够躺卧在里面的居所,无法站立,人睡在里面,就像躺在棺材里。这些“棺材房”,居住空间只有大约十五平方尺,不足2平方米,高度更不到三尺(约0.9米)。长期卷缩,令部分长者住户身体出现劳损,头也慢慢抬不起来。
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底,符合资格而获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9年,而且还需符合一系列相关条件。因此,就算“?房”或“棺材房”居住环境恶劣,但其住户要符合资格入住公屋,还要轮候很长一段时间。还有调查显示,不少“?房”户及“棺材房”住户每月需用超过一半收入支付租金,部分长者在轮候公屋期间过世,还有近七成五“?房”儿童生活在贫穷线下。
香港“贫穷人口”创新高
香港特区政府去年11月发表《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数据显示,香港在政策介入前,2020年贫穷人口有165.3万,贫穷率达23.6%,比前年增加16.2万人,创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平均更从每5人中有1人“贫穷”到约4人中就有1人“穷”。
香港贫穷线的制定方法,主要采用“相对贫穷”概念框架,即按不同家庭人数的全港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的一半厘定贫穷线。以1人家庭为例,2020年贫穷线为每月收入少于4400港元,而约有58.4万名老年人生活在这条“线”以下。
这是个怎样的概念?曾有调查显示,以一个盒饭平均40港元、地铁两站来回10港元一天计算,一个月开销都要近3000港元,这还不包括水电煤等其他开支。
随着香港人口持续高龄化,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2019年全港人口约751万,65岁以上长者占132万人,逾85岁则有约21.7万人;统计处的人口推算更显示,2033年香港长者所占的人口比例将达27%,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由2003年的38岁上升至49岁。
长者在香港难安老,有年逾80的长者为生存,退休多年仍每天打几份工赚钱,也有人等安老宿位“等到死”。缺乏完善退休保障计划及长远医疗护理服务,致大批长者陷入贫穷无助之中。
另一方面,报告指出,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劳工市场急剧恶化、失业率明显上升等问题,对香港基层家庭打击尤为严重,而家庭收入下降也令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急挫5.6%。其中,长者贫穷、在职贫穷、青年贫穷及儿童贫穷人数均有上升。新增的16.2万贫穷人口中,29.3%来自在职住户,48.4%来自失业住户,合共占78%。-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