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3-03 | 來源: 網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俄軍的戰術導彈對烏軍機場的壓制非常不徹底,這不是俄軍技術不行,而是俄軍真沒有那麼多彈藥。
另外,俄軍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組建類似美國斯崔克旅和中國“大八輪”旅的輪式機械化部隊,這就導致俄軍趕路用的全是履帶式車輛,履帶式車輛固然威力更大,但是其“硬碰硬”的行走裝置導致其摩托小時有限,故障率也比較高,速度也不快(每小時60公裡頂了天了),可以說是“壹路掉零件壹路跑”。所以俄軍從蘇軍時代開始是常規做法就是瘋狂趕路,路上車出現什麼問題走不了了,連壹級基層維修隊看看能不能修,短時間內修不好就不修了,推到路邊去不要擋路,寫個紙條告知後面的收容部隊大致是什麼問題,人員除了少量留守外,其他人坐上別的車繼續趕路。所以有“奔襲XXX公裡,部隊滿員率XXX”的說法。解放軍曾經在朱日和試過壹次,壹支96坦克部隊200公裡突襲,光跑壞還現場修不好的就有20%。
這種裝備壹般而言只要能控制住戰爭,都會被後續收容部隊回收,修理好了繼續用,不能算損失。
除了T-72,MTLB等,連“通古斯卡”都留下,很多俄軍被遺棄的裝備都是這樣,有些被小股烏軍擊毀(不少戰果是這麼來的),甚至被當地老鄉用拖拉機拖走了
而輪式部隊則類似於我們平時乘坐的汽車,故障率要低很多,長途奔襲完好率更高,而且方便維修,人員乘坐也更加舒適,在有公路依托的情況下行進速度更快。輪式車輛的連續突擊能力明顯超過重型履帶式車輛
當然相比起重型裝備,輪式裝備在火力和防護力上會差壹些,但在仍然具備不錯的戰斗力,如今俄軍這種快速突擊中輪式就是要快,以快速完成包圍,這方面就能體現出輪式部隊的優勢了,對解放軍來說也是個不錯的參考,進壹步驗證中型合成旅的應用方式。
俄軍不是沒有類似的裝備,比如“回旋鏢”裝甲車,但是由於經費問題,始終沒有量產,而美國的斯崔克改進型和中國的新八輪都快量產了。
車輛很不錯,但是量產……
最後,俄軍並沒有全軍壓上,戰前17萬俄軍,100個BTG是沒問題的,但是目前俄軍投入兵力明顯沒有這麼多,現在滿打滿算也就30個BTG,有好幾個精銳部隊沒動,比如塔曼師。
筆者估計,除了必要的預備隊,要麼准備著防御北約幹涉,要麼准備搞個大活,比如突然出現在利沃夫。
目前北約和美國開始有所反映了,留給俄羅斯的時間不多了。
總之這場戰爭對我國來說是個不錯的案例,可以學習壹下,俄羅斯打得不能說差,只能說不那麼漂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