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3-06 | 來源: 麥子熟了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關於為什麼很多支出消失的問題,她這樣解釋:
首先,是很多硬性支出消失了。
她賣掉了原來在上海貸款的學區房,換成沒有貸款的小房子。出國後把小房子出租,來抵扣泰國租房的費用。
沒了房貸、車牌貸。再加上關了工作室。每個月就直接省去了3萬多的費用。
其次,是那邊的環境,也降低了消費欲望。砍掉了人情、網購、娛樂這些支出。
至於為什麼離開會降低消費欲,她說,在泰國出門基本碰不到熟人。不像在上海,鄰裡、朋友之間聚會比較多,總要買壹點衣服、包包什麼的。
也不是拜金,就是有些場合,別人都在聊包包時你不感興趣,就會顯得清高。所以有時為了社會也會買壹些東西。
如她感歎,如果不跳出那個圈子,真的很難不受環境影響的。不是說攀比,而是外界自然就會推動你去適應。就像社會,今天我請你,明天你請我,還回去的總要比人家送來的多,慢慢這種附加消費就增加了。
育兒教育也是這樣。
孩子放學回來說別人在學什麼他也要學。我們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好,肯定全力以赴。雖然我也沒給孩子報什麼。
而她在20年來到泰國後,因為消費欲減少,與之對應的開銷也自然減少了。
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忙到凌晨兩叁點。基本上孩子下午放學時,她就可以下班。陪孩子說說話,培養家庭氛圍。
也開始有時間游泳、健身、認真化妝。發現整個生活的節奏,就這樣漸漸慢了下來。
04
盡管有人對她離開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但像這種逃離自己現在的城市,“消費降級”到另壹個地方的人她也不是唯壹壹個。
作者@童書媽媽寫過壹件故事,她的壹位女同事,帶著壹家叁口前往泰國清邁,不過這次出發地是北京。
他們壹家在北京都有房有車,夫妻贰人都有著穩定的工作。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學區房。
孩子即將在第贰年升入小學,但她不甘心讓孩子讀家門口普通的小學,也不甘心每年花贰拾多萬住著老破小,去讀國際學校。所以選擇離家,拒絕被卷。
來到泰國清邁之後,他們的確實現了“教育自由”:
我們在清邁生活的小社區,入住不到60戶。
這裡壹個家長可以照顧壹群孩子游泳,其他人回家躺平;沒人在乎你家孩子考多少名,因為學校也不排名。
因為當地人少,他們在擇校問題上有很大在自由權。從幼兒園到高中,有30多所國家級學校可以選擇,而且還是小班制,每班人數不超過12人。
來這裡生活壹年,她最大的感觸就是因為孩子吵架的頻率明顯減少了。
在她的故事下方,有人評論說:
在當地國際學校,每年2-10萬也算是高額收費吧。這不是逃離,是降維打擊。
但不管是逃離,還是“降維打擊”,他們都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平衡和內心的平靜。
就像文章開頭從上海搬到泰國的博主@洋寶家,她說離開之後才發現,自己對包包衣服珠寶,其實並沒太多興趣,只是身處於上海的環境中,不得不去改變自己,融入集體環境。
但當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後,就毅然地帶著孩子移居泰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