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3-25 | 來源: 環球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編者的話:隨著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延伸至越來越廣泛的領域,壹些高技術產業被嚴重波及。由於全球微電子產業離不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多種關鍵原料,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的西方經濟正在蒙受損失。同時,俄國內也因半導體產業不完備,感受到了西方“禁運”帶來的壓力。此外,俄烏沖突也令台灣半導體產業鏈變得不那麼穩定。
“沒有俄羅斯元件,全球微電子產業將停止生產。”俄羅斯《報紙報》22日以此為題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國產數據存儲系統開發商協會”執行董事奧列格·伊祖姆魯多夫認為,全球微電子產品生產所需的壹些關鍵原材料來自俄羅斯,如藍寶石襯底、超純化學品、稀土元素。離開俄羅斯部件,全球的微電子生產都無法進行。俄羅斯的人造藍寶石產量占據全球產量的40%左右,在用於生產微電路的基板市場,俄羅斯已經占據80%的份額。因此,“相信很快將有壹些人從對俄制裁的浪潮中清醒過來。”
俄羅斯CNews網站近日刊文稱,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導致烏克蘭氖合成工業停止運轉,進而將使全球芯片的生產供應面臨更大的短缺。文章稱,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最大的兩家氖供應商——Cryoin和Ingas公司已經停產,這兩家企業提供了全球54%的氖供應。
Ingas公司位於毗鄰亞速海的馬裡烏波爾,每月產出2萬立方米氖氣,主要供應中國、德國、美國和韓國的公司。其中,75%的氖氣專門用於微電路的生產。Cryoin公司位於敖德薩,每月氖氣產量為1萬至1.5萬立方米。該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拉麗莎·邦達連科此前向路透社表示,為確保員工的安全,該公司已在2月24日俄對烏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時停止生產。邦達連科表示,如果公司的生產設備在軍事行動中被損害,需要資金和相當長的時間來修復,同時,該公司也可能無法完成3月1.3萬立方米氖氣的交付計劃。
美國市場調查公司Techcet的數據顯示,美國35%的鈀進口來自俄羅斯。美國對烏克蘭的氖進口依賴程度更高,90%的氖進口來自烏克蘭。氖氣主要應用於生產處理器、控制器等微電路的激光系統,隨著多國科技產業升級,全球對氖的需求量極大,2021年全球對氖的消費量達到540噸。
俄羅斯CNews網站援引CFRA研究公司分析師安傑洛·齊諾的預測稱,在未來幾周內,由於全球氖短缺而導致的芯片生產問題可能開始顯現。齊諾指出,如果到了4月份庫存耗盡,而芯片制造商在世界其他地區沒有來源,則將可能會對芯片供應鏈產生影響,並導致許多關鍵產品無法生產和供應。

氖氣等稀有氣體是半導體光刻環節中必需的材料。
德國《經濟周刊》22日稱,美國政府禁止向俄羅斯出口高科技產品,其中包括芯片、計算機以及電信和加密技術等。這也應該部分適用於在國外制造但包含美國技術的產品。俄羅斯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正在為芯片短缺做准備。礦產和惰性氣體可能供應中斷也令半導體行業感到擔憂。
“缺乏芯片仍將是壹個結構性問題。”德國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蒂芬·布拉策爾教授預測:“未來幾年,汽車生產和汽車使用成本將上升。”“缺少零件、失去工作、能源價格上漲,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奧迪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產線停滯。”德新社23日稱,這主要是因為德國汽車產業壹些重要的供應商位於烏克蘭,主要負責汽車線束組建。線束短缺的影響比芯片短缺的影響更快。如果芯片缺失,汽車可以完成,這些可以稍後插入,但線束短缺必須停產。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VdA) 表示,迄今,烏克蘭是除突尼斯外能夠確保歐洲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的最重要來源之壹。因此,當2月底俄烏沖突升級後,歐洲的汽車供應鏈遭遇到瓶頸。

大眾汽車沃爾夫斯堡工廠因原料危機減少工作時間。
“對俄制裁將嚴重打擊芯片和電池生產”,德國《商報》23日報道稱,芯片、電動汽車電池和各種高科技產品的供應瓶頸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因為生產商依賴俄羅斯的供應。俄羅斯和烏克蘭是鎳、鉑和鈀等金屬以及氖、氬、氪和氙等氣體的重要供應源,這些氣體對數字化和電氣化工業的許多關鍵部件都很重要。如果芯片的原材料供應遭受打擊,世界工業生產可能會變得非常艱難,尤其是汽車制造等行業。
大眾汽車CEO迪斯警告稱,俄烏沖突對能源、原材料價格以及重要供應鏈的安全造成難以計算的後果。如果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禁運,汽車制造商還將面臨能源瓶頸的問題。
海外投資流出台灣,半導體承壓
“俄烏沖突爆發後,國際資本正大舉撤離台灣市場,規模已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水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3日報道稱,數據顯示,在俄對烏實施特別軍事行動之後的3個星期內,外資賣出的台灣股票總額高達4800億元新台幣(約合169億美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銀行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外資賣出的台灣股票總額約為156億美元。
面對當前外資大舉撤離的局面,台當局刻意淡化緊張局勢,意圖大力紓解外資擔憂。從2月底至今,台灣股市基本維持橫盤,並未出現恐慌性暴跌。分析認為,有台灣當局背景的銀行大舉買入接盤,對市場起到了支撐作用。
但由於俄烏局勢加劇台科技產業供應鏈緊張,台積電股價自2月底以來在台北和紐約股市下挫均在3%以上,台灣科技股指數同期下挫2%,表現遜於大盤整體走勢。
有台媒注意到,外資從今年1月起壹方面看好台積電股價上漲至900元新台幣,卻18天連續賣超,最近台積電股價賣到跌至555元新台幣。巨亨網認為,外資正加快撤離台股的腳步,原因是新台幣已貶至去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且俄烏沖突爆發引發投資人擔憂兩岸關系。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稱,俄烏沖突提高兩岸緊張所引發的風險溢價水平,全球投資者,尤其是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可能質疑,持有地緣政治緊張地區的資產是否應該作出調整。澳盛銀行亞洲研究部門主管也稱,俄烏沖突重挫投資人信心,引發全球股市投資者大量拋出股票,波及台灣市場,且外資倒貨導致新台幣貶值。
台灣“經濟部”此前表示,台廠商已提前做好准備,擁有氖氣“安全庫存”,短期內供應鏈生產無虞。島內公司估計,相關停產對較依賴該區域料源的美國中小型半導體廠以及歐洲影響較大,目前對大廠影響仍有限。
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台灣與俄羅斯貿易總額為63.1億美元,在對俄出口13.2億美元中,電子零組件為0.3億美元,其中以半導體約0.2億美元為最大宗,占對俄出口總額的1.6%。台灣則從俄羅斯進口49.9億美元,主要是金屬礦、能源等。
台民進黨當局已宣布參與制裁俄羅斯,管制對俄的半導體與機械等產品出口。但據了解,台積電先進制程的芯片直接出口到俄羅斯的數量相當少。半導體業者稱,如果不計算賣到俄羅斯的手機或計算機等制成品內的芯片,台灣直接出口到俄的半導體應該多是不需要太先進制程的芯片,這類產品替代性較高,並不會有多大殺傷力。
西方斷供,俄電子產業“芯荒”
相較於烏克蘭氖氣斷供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造成的沖擊,俄羅斯電子行業面臨的直接風險則更多的來自外部制裁。俄羅斯《報紙報》22日援引俄羅斯“國產數據存儲系統開發商協會”執行董事奧列格·伊祖姆魯多夫的分析稱,在西方對俄電子業實施制裁的背景下,俄國內技術最“薄弱的地方”是微處理器。由於西方的制裁,俄羅斯國產的“貝加爾湖”和“厄爾布魯士”處理器的生產面臨困境。伊祖姆魯多夫表示,俄羅斯沒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為了在國內生產微處理器,至少要建設壹個工廠,需要配齊生產設備、專業人員等,這壹切都非常昂貴。
福布斯俄文版網站近日刊文稱,早在2013年,美國便開始限制對俄羅斯的微電子產品供應。為此,俄羅斯也積極開展相關產業的進口替代計劃,加大對國內微電子產業的投資和發展。但由於技術限制和工藝復雜,許多俄羅斯公司主要負責芯片設計,芯片生產任務則轉移到全球最大的制造商——台積電,主要產品為俄羅斯自主設計的處理器,計劃用於代替英特爾和AMD等美國產品。此前,台積電宣布加入美國的對俄制裁計劃,這將導致俄羅斯的微電子產業遭受沖擊,俄羅斯在IT領域的進口替代計劃也將難以繼續實施。
俄羅斯“專家”網3月21日報道稱,俄羅斯聯邦政府主持召開的會議強調,西方對俄制裁表明,沒有自主獨立的芯片制造業,就無法保證國家安全。會議要求,俄關鍵領域芯片產品要實現在本土生產。未來俄羅斯企業要躋身世界前伍大微電子制造商行列。
俄高等經濟大學專家安德烈·蘇茲達利采夫稱:“在西方實施制裁之前,我們壹直通過中間商采購芯片。目前西方對俄羅斯進口電子元件基地和生產設備實施制裁給俄造成困難,影響電子產業的運轉”。
責編:袁小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