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4-16 | 来源: 三联美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美食指南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菜市场里,不用说话,不用攀谈就能感受到汕头人对生活流露出来的诚挚情感。我身旁的这个卖鱼大叔,只要一有空档,就会将旁边的简陋的水壶烧起泡茶,分到三个杯子里,有一个还破了小口,邀请隔壁的摊主分享。
▲汕头的菜市场,充满了生活气息(黄宇 摄)
蔡王姨给我们安排了一顿结结实实的潮汕家宴,焗螃蟹,蒸鲳鱼、煮剥皮鱼,鱼丸汤,还有她早起炖的鲍鱼和猪蹄。蔡王姨买菜总会买多。早些年,她负责带孙子孙女,家里算上司机和保姆,吃饭的人十几口,“菜市场的人都以为她是开食堂的”。孙辈们大了后,在外面相继开启了自己的天地,蔡王姨买菜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双开门的冰箱总是被她塞得满满的。有我们在,感觉她总是想把家里的存货清一清,总是问我,“要不要再把那个鱼给煮了?”“要不要再炒个菜?”
在整个的餐桌上能够看到蔡昊给我们做的那道鱼的所有元素。比如说,用温油熬大蒜,是取自我眼前看到的这个焗蟹,大蒜瓣和螃蟹香气扑鼻地挤在一个盘子里,蟹中有蒜香,大蒜又吸收了螃蟹的鲜美,螃蟹还在,蒜就被我们一桌人拣着吃完了。
蔡王姨在蒸鱼的时候也会加上一些肥肉,肥肉的油脂在高温下溶解流到肉上。入到嘴里就化掉了,蔡昊将温度进行了改变,保留了肉的脆感。蔡昊跟我说,母亲年纪大之后,很少再去厨房。有时候做起饭来,他就在一旁看,拿着本子在旁边记。“汕头的好吃的都是家常的,一个厉害的厨师善于把家里的菜变成自己的菜。凹造型矫揉造作是完不成的。”
所谓传承的意义都在蔡王姨家里的餐桌上得到了证明——我们的胃都有着童年的印刻。谢别了蔡王姨,我一路上都在跟摄影黄宇感慨这个发现。关于鱼,我的记忆里也有一种做法。我出生在北方,自小河鱼吃得多。北方人最常吃的是鲤鱼。
在我家里,鲤鱼杀后是要过油的,具体方法是先在面糊里滚一下,随之扔进烧热的油锅,将鱼炸到半熟的状态,这样鱼就能够固定形状不容易碎。炸是为了去鱼的河腥味,接下来才是红烧炖煮。每年到了阴历二十四五,北方都会烧上一锅热油,炸丸子,炸鱼。这个时候奶奶总是将早就准备好的大鲤鱼下锅。我做鱼因为嫌麻烦,基本会省略这一步,所以往往做不好。
▲“达濠”鱼饭,做法简单,吃起来鲜嫩可口(黄宇 摄)
我的一个采访对象——诗人二毛开了一家馆子。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母亲做过的泡姜泡椒豆腐鱼。他是重庆人,泡菜是母亲自己做的,豆腐则是来自农家上门售卖的豆腐,鱼也是河鱼,热热闹闹地煮上一锅,红红白白很是好看。二毛说,小时候家里穷,鱼一定是分开煮的,兄弟姐妹围在锅前就等着鱼顿好。“鱼吃完了,鱼汤还能泡饭,吃完了才觉得一顿饭完美收场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