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4-16 | 来源: 三联美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美食指南 | 字体: 小 中 大
不时不食
潮汕人是断然受不了北方的这种油炸和四川艳丽的佐料味道的。在汕头,能够用食材煮出来的味道就尽量不要去加佐料,他们认为,这样食材本身的鲜香才会一直留在味蕾里。汕头人郑宇晖因为识吃,被蔡澜称为的“老食煞”,他告诉我汕头澄海地区的曾有一种“跳白”的捕鱼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潮汕人对鲜的追求。其特点是既不用网,也不用药杀电触,完全让鱼自己跳上船来。
这听起来很神奇,也有些神秘,细致想来却是有道理的。捕鱼者在船左舷右舷皆涂以白色,船上悬灯一支,灯光度不能太强也不可太弱,否则可能把鱼吓走。“跳白”捕捞一般是在月隐星疏的夜间进行。在星光倒映的水中,水天一色,难辨天上人间。当跳白船在水中行进时,正在水中悠闲嬉游的鱼儿虾儿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仓皇跳跃,乱逃乱窜。
此时,灯光映照着涂抹得白晃晃的船板,随着水波的荡漾晃动,有趋光性的鱼类便啪啪往那现白光处跳,跃入船板。郑宇晖说如果是他坐在船上,就会煮上一口锅,等着鱼儿直接跳进锅里。
鲜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与鲜相比,本港是潮汕更重要的词汇。当地人把广东汕尾到福建厦门一带称为本港,认为本港鱼比远洋捕捞的鱼口感更好。这样的想法是有历史积累的。清道光年间姜灵煦的《渔湾竹枝词》中的一首诗,就道出了潮汕人吃海鲜的“本港”情结,“河鱼哪敌海鱼多,本港海鲜胜比它;假取鱼名人不少,买鱼卖笑市婆娑。”也难怪我们在汕头大大小小的店面里,看到海鲜都打着本港的品牌,“不是本港的海鲜我们看不上。”
▲夜排挡鱼品丰富,可选择种类极多(黄宇 摄)
丰盛的食材和多年的饮食经验将潮汕人的胃和嘴都养得刁钻犀利。郑宇晖说有一年他被邀请到上海试菜,鱼刚端上来,他就对厨师说了一句,“先端回去,不要太紧张啊,你盐都没放。”周围人听了不信,当下去尝,惊讶无比——果真没有放盐。郑宇晖随即解了谜:放没放盐,看鱼皮的形状就可以。放了盐的鱼皮会卷起来,不放盐鱼皮就会比较均匀,显得苍白。
如果一定要找最有潮汕鲜食风味的代表,那一定是鱼饭了。所谓鱼饭,跟饭并没有什么关系。它是指不经打鳞刨肚去腮,将鱼装于小竹篓里再放入大锅中用盐水煮熟的海产品。“达濠”鱼饭第四代传承人纪力钦告诉我,早些年没有冰箱的时候,汕头地区的渔民打捞出来的鱼如果卖不出去都是这样处理。既能最大程度上保留鱼的鲜美,也能存放更长时间。新鲜质优的鱼饭,其外表富有光泽,鱼身坚挺硬直,鱼肉自然洁白。
达濠是一个小岛的名字,在过去,这是一处以捕鱼晒盐为业的海滨渔村,渔民出海捕鱼,就会带鱼饭出去。纪力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鱼饭都是整个汕头重要的产业。一组数据显示,1987年广东全省鱼饭产量为1.6974万吨,其中汕头地区生产1.5026万吨,占了近九成。纪力钦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当时达濠区人口有十多万,那有十分之一的人都在在做鱼饭,想一想都是红火非凡的景象。做鱼饭是体力活,没有自动化的工具,需要人肩扛手提的将鱼挑出来、清洗、烹饪,“鱼饭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装鱼的小竹筐,盐业的发展。”
当地的老人还告诉我,在上世纪70~80年代,一些新造的渔船,甚至设计安装了煮鱼饭的炉灶,边捕捞边加工,回航后即可卸下鱼饭赴市。鱼饭产业的发展使得达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迅速富裕起来,被称为“东方的小莫斯科”,很多渔村早早就用上了电灯电话。纪力钦的父亲犹记得,渔船到达码头都是早上,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鱼的新鲜,整个码头在月色朦胧中就忙活起来了,人声鼎沸,非常热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