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08 | 來源: 上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位專業教授的“浸水”與觀察
唐有財是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小區有壹批黨員新加入志願者團隊,曹書記邀請他擔任“志願者臨時黨支部書記”,主要工作是調動黨員志願者。
這是壹個將理論應用於志願服務的好機會。他提前做了各種准備,試圖構建壹套專業的社工工作方法。怎麼分組、怎麼認領崗位等,連表格都壹壹打印好。
到居委會上任第壹天,他壹看,不是那麼回事兒。“幸虧我謹慎,沒立即實施設想方案。”他說道。
小區原本的志願者團隊已經運作成熟,產生了組長、業務骨幹,大家分工明晰、幹活熟練,凝聚力也強。新來的黨員志願者如何與他們壹起工作,才是問題關鍵。
經過多輪志願者會議,臨時黨支部的張雪健、李炯、烏宇音等骨幹黨員討論出了新方案:
現有的志願者團隊是按“項目”各司其職,比如核酸檢測組、垃圾清運組等,那麼黨員志願者是否可以按照“區塊”來工作呢?
臨時黨支部動員黨員志願者,成為各樓組長的“好幫手”。樓棟的活兒,比如發抗原試劑、搬運物資、傳遞信息等,有的樓組長年紀大了忙不過來,就由黨員志願者壹起做。
黨員志願者還可選擇和本樓棟獨居老人結對,對接老人需求,查漏補缺,當“機動志願者”。如此,他們不會幹擾原有的志願者運作模式,又能幫上大忙。
有壹天晚上,小區門口忽然來了300多份冷凍餃子,急需搬運。此時,居委會的志願者大多已經“下班”,這批計劃外的物資誰來搬?
“我來幫忙吧。”唐有財壹看情況,立即在黨員志願者群裡找人。包括他在內,壹共10名黨員站了出來。由於大家“業務”不熟練,300多份物資發了3個多小時。
也是這件身體力行的小事,讓黨員志願者真正融入了志願者大家庭。漸漸地,唐有財和所有志願者熟悉起來。
有個志願者,原是飯店廚師,家裡沒什麼囤貨,本人也不會團購,最初做志願者“就為了有口飯吃”。
也有人希望“能穿上防護服,在小區裡自由地逛壹逛”。
還有幾個志願者,曾是小區有名的會吐槽者,現在壹個個都成了志願者團隊的“自己人”。
當然,更多志願者是抱著保護自己家園的樸素想法挺身而出。
無論動機如何,都不妨礙這些年輕人為小區發光發熱。在志願服務中,每個人漸漸有了責任感,有了公益心。
有些事情,只有來了居委會工作,才知道基層多麼不容易。
比如核酸檢測任務,幾乎每次都是上級緊急通知。有壹次,中午12點,上頭發了壹張表,小區不在全員核酸檢測名單裡。
以為可以松壹口氣嗎?經驗老到的曹書記懂得“備壹手”,提前安排志願者先把核酸檢測用的帳篷、桌椅、路線牌搭好。果然,到了下午1點,上級通知臨時變更,要求小區馬上做全員核酸檢測。
還有些緊急任務,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幾乎不可能完成。此時此刻,就非常考驗基層自己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以及能動性如何。
“參與越深入,對基層工作的難處就越理解。”唐有財說。傳統的社區日常事務,往往是指令性、包攬性的工作方式。
然而特殊時期,當基層幾個人要照護好小區幾千人的吃喝拉撒、全員活動時,傳統模式就會疲於應對,基層幹部的負擔很重。諸多委屈,正是來自傳統工作模式的不匹配。
真正優秀的居委幹部,必須學會參與式的治理模式,懂得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善用居民中的能人、達人。
最近,唐有財常常晚上與學生、同事、社工、相關專家等開啟“視頻會議”,交流各自小區的基層治理情況。居委會與志願者的關系,成為壹個熱議焦點。
有學生說,自家小區的年輕志願者團隊與居委會互相看不順眼,彼此“單獨幹”,小區裡相當於有兩套“服務團隊”。
有人說,自己小區的居委班子被拉走隔離,志願者團隊接管後形成了壹系列高效、快速、與居民互動的機制。等到居委班子回來,恢復“只按上級指令工作,回避居民矛盾”的傳統工作方式後,有的居民不適應了,甚至要求“讓志願者團隊繼續管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