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24 | 來源: GQ報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新冠疫情 | 字體: 小 中 大
他當然對我們是有愛的,只是不太會表達。比如說家長生病了,他會很焦慮,會來摸摸你,只是摸的地方不對,你頭疼,他摸你的背,但他的心你是能夠感受到的。我們不能用表面的邏輯去理解他。
“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
走出非常絕望的情緒是在2014年,因為工作原因,我們帶著孩子去了澳洲。
換了個空間,我看他的視角有了很大轉變,我和孩子很少起沖突了。 我們讓孩子進了當地普通公立學校的特殊班,澳洲有這樣壹種融合教育的模式,叫support class。 我們以前在國內,老是接學校電話、被罵,所有情緒都是負面的,很焦慮。澳洲的老師每次都誇孩子,說很好很好,他太好了,好聰明,好可愛。有時候會覺得,你們不是在騙我吧。
後來發現,根本不用管他們是不是在騙你。比如說他不專注,不專注就不專注,不壹定說專注才是好孩子。 數學不行就不行,他們說OK,沒問題,你回去喝咖啡,交給我們。 這個時候我就發現自己不壹定要主流了,主流並不就凌駕於非主流之上。
澳洲的父母說起自己的自閉症孩子,非常坦然。他們覺得這個事很平常。回國後,很大的壹點改變是,我會很自然地說起我的兒子有自閉症,心裡不再有羞恥感了。從前我們是非常隱瞞的,連身邊親友都不太講,怕別人歧視,怕給孩子貼標簽。 雖然孩子無所謂,你給他貼什麼標簽他都這樣(笑)。這次如果不是緊急情況,我多少還有點障礙,不會主動跟陌生人說這件事。
回國後,我們找到了新的方向。在上海城市交響樂團團長曹小夏老師組織的“天使知音沙龍”那,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父母,因為有共同的經歷,我們的共鳴就很真實。裡面的有些家長甚至在此前的各種自閉症治療場合裡,都遇到過。之前我帶著兒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治療體系,包括ABA訓練方法,RDI人際關系訓練法,結構化訓練法、感覺統合訓練等等,這些經典的方法我們都試過,為了學習全世界到處跑。但是對我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沒有明顯的療效。
在“天使知音沙龍”,我們感覺到藝術的力量特別強大。在那裡,孩子們組成樂隊,大家用不同的樂器、聲部去合作配合,我吹壹個do,你吹壹個mi,他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恰到好處地接上。這也是壹種社交,但是不需要通過語言,也不需要強制命令,而是在優美的音樂中快樂地進行。音樂裡面他們感到安全、放松,他的脾氣變好了。
他們還在“天使知音沙龍” 學做咖啡,學文化課,學畫畫,疫情的時候把畫拿去義賣。孩子們在活動中與社會發生關系,在社會中發揮作用,而且跟主流有很平等的交流,而不再是去追隨主流。
關鍵是孩子開心不開心。去年12月,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我的孩子參加了“愛在城市,關愛自閉症專場”。演出的節目叫《雨中曲》,他舉著壹把傘在舞台上跳很簡單的爵士舞。我們原來擔心他會不會走神絆倒,結果也沒出什麼問題。最開心的時刻是他跳完後向台下揮手致意。這是壹種新的社會聯系的建立。重要的是他開心。
孩子們在“愛在城市”音樂會表演舞蹈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去做任何量表了,核心症狀好沒好不重要,我不想糾正他。以前我總想改變他,但失敗了。在某種意義上,我蠻佩服他的頑強。其實每個父母都想去改造孩子,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是所謂的成功不壹定是成功,所謂的失敗也不壹定是失敗。
有壹個自閉症兒子,這事絕對不等於悲劇。我們沒有要贰胎,因為不想對第贰個孩子不公平。孩子的事帶給我很多感激,很多啟示。他教會我,先天的力量很強大。這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體現,也包括普通人,只不過是被文化的東西遮蔽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