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28 | 來源: 新世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羅大佑 | 字體: 小 中 大
看到67歲的羅大佑刷屏,我終於感到心安
今晚羅大佑刷屏了。他 67 歲了,頭發白了,抱著吉他唱了《童年》。
很多人在評論區感慨:時間去哪兒了?這是壹種時光已逝的感歎。
但今天我想講另壹件,正讓我焦灼的事——
時間正在流逝。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看時間”已成為我的習慣動作了,寫稿盯著電腦右上角計算 deadline ,就連從夢中驚醒,也會習慣性掃壹眼時間。
最近熱播的韓劇裡有壹幕,壹個男人做到了部長,還被這種焦慮困擾, 50 年了,很不快樂。
“除了呼吸以外,最常做的事就是看手表。壹天 24 小時。”
壹下擊中了我。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總是被時間逼得喘不過氣?
不能出錯。
點了外賣,會壹直緊繃著神經等待,不停確認送到哪了。@過期CD
不能浪費。
玩模擬人生游戲,最多只能忍受建兩層樓,走樓梯多費時間啊。@卡卡
不能超齡。
我是 92 年 6 月的,剛好卡在人才引進年齡線上,最後壹年了,再進不了,人生的路就少了壹條。@燈花
這些時刻像觸角壹樣布滿了我們的生活,告訴你,快壹點啊,來不及了。
就像羅大佑的壹首歌,《沒有時間》,
“急著爭取趕著妥協沒有時間,趕快生產趕快生活沒有時間。”
壹位同事形容這種感覺:
“焦灼感”。
時刻提醒著你,讓你不得安寧。
討論選題時,壹個同事形容這種生活:
“壹直被時間趕著走,好像在和時間搶時間。”
我太贊同了。
像壹輛疾馳在正斷裂的高架橋上的火車,
我們搶速度。
這是前段時間壹個讓專家不解的數據,肆成 00 後看視頻要開倍速。
“年輕人到底在趕什麼?”
在趕什麼呢?
就說我自己,看劇 1.5 倍速打底,最高開到 3 倍速,刷課也開倍速,壹天學完壹堂課。
生活就是倍速模式,壹切都得與之配套。
搶效率。
許知遠和人類學教授項飆的對話裡有個詞我印象很深:即時性。
簡直是我身邊同齡人的真實寫照了。
對時間底線越來越緊。消息半小時不回就是低效。外賣超時伍分鍾就要崩潰。快遞超過叁天就覺得不行。
壹個朋友做了壹年管理層,發現受不了下屬說話慢吞吞。
她口頭禪變成了“說重點”。沒時間聽你解釋,沒時間聽心理活動。
快點!快點!上重點!
像繃緊的彈簧,忍受不了壹絲壹毫的時間浪費。
而且越空閒,這種焦灼越嚴重。
就像那些必須給自己安排事做,還必須兩件事壹起做的朋友:
“不能浪費了。”
李雪琴和演員潘斌龍曾在壹檔節目裡聊起工作空檔期,八月排完了,九月還沒有。
——“趕緊去找啊,得有聊的啊。”
——“排得越多越好。”
這句話我記了很久:
如果沒有人來填滿,我自己把它填滿。
習慣性追趕時間,然後呢?
停不下來了。仿佛被時間奴役了。
壹刻都不敢喘息。
壹位讀者畢業 2 年就做了主管,患了焦慮症,去看心理咨詢。
給自己分配了周六下午的時間,打車去,600 塊聊壹小時,到點擦幹眼淚,不拖壹秒。
“還有工作”。
人生就是壹個日程接著壹個日程,壹個目標接著壹個目標。
壹個朋友和我聊起她過往 27 年的生活,用了壹個詞,“不允許宕機”。每壹格時間裡,都嵌入了壹個目標。考名校、拿戶口、漲薪資。
直到有壹天,她突然告訴我,“我的生活裡很久沒有黃昏了”。
她不關心黃昏,也感知不到時間的變化。加班到凌晨,壹頭投入黑夜,回家,睡到中午,再投入白天。
如此循環往復。
她說,時間是壹塊壹塊挪走的。沒有記憶、沒有情緒。
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都問過自己:
我們真的要如此緊張地對待時間,過如此緊繃的人生嗎?
我想起村上春樹形容自己,像跑馬拉松壹樣寫作。
某種程度上,也是像跑馬拉松壹樣生活。
不是拼命加速,是保持平靜、堅定和勻速。
寫小說時,靠身體的生物鍾,凌晨4點起床,泡咖啡,吃早飯,然後工作。
他給自己設了壹個目標,10 頁。不是“必須寫多少”,而是“就寫多少”。
“即使心裡還想繼續寫下去,也照樣在? 10 頁左右打住,
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兒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 10 頁。”
其他時間,他跑步,過規律、遠離焦躁的生活。
他引用作家伊薩克·迪內森的壹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狀態:
“既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寫上壹點點。”
很多人和時間是競爭關系。
但他形容自己和時間的相處:
和時間做朋友。
所以我對這件事特有感觸:
我們該如何和時間相處?
我想和你分享兩個老人的故事。
他們壹定程度上都見過了“歲月的臉”,和時間交過手。
也有面對時間的從容和智慧。
壹個是林青霞,她在 57 歲那年成為作家。
17 歲進娛樂圈拍戲,“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人生步入中老年,她不再匆匆趕路,寫書法,畫畫、寫作,聽蔣勳講《紅樓夢》。
我最觸動的壹個細節,說她講自己深夜寫字、畫畫,乃至忘了時間。
——畫幾米,畫到了天亮,“拿口紅塗襪子、用眼影畫綠色的部分”。
——寫毛筆字,寫了柒八個小時,睡著了,醒來看到白睡衣沾了墨汁,她很歡喜,“我想我有墨水了”。
另壹位讓我觸動的,是《秋園》的作者楊本芬,壹位 80 歲出書的老人。
她從 60 多歲開始寫作。在肆平米的廚房裡,在青菜瀝水的聲音,灶頭燉湯的聲音,抽油煙機的噪聲裡。
用板凳當桌子,孜孜不倦寫母親的壹生,寫自己和冷漠的丈夫的相處。
她說:“寫作讓我變得冷靜。”
她說:“我就像是用筆趕路,重新走了壹遍長長的人生。”
我時常想象從她們身上流淌的時間,滴滴答答,不是催人的。
時間在這裡,像是凝固了。
我想起《我的解放日志》中那個不停看表的男人。
人生過到 50 歲,他厭倦了這樣追趕時間的壹生,嘗試從滴滴答答時間逝去的聲音裡分辨出另壹種提示,
“忙夠了就休息,睡飽了就起床,這樣走出自己的步調。”
這也是我最近想解放自己的——
不要追時間了,你追不上的。
嘗試做時間的朋友。
寫這個題時,我常常在幻想壹個場景,有壹間書房,裡面是壹位百歲老人,在靜靜寫作,書寫他過往的人生,牆上時鍾滴答滴答走過。
他會從滴答滴答聲裡聽出什麼呢?
應該是安心吧。
這也是我今晚看羅大佑演唱會的感受:
時間終究會過去,無論你是否焦灼。
做些具體的事,愛些具體的人,感受生命裡那些具體鮮活的時刻,讓時間的流逝使你心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