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30 | 来源: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 图源:1878年英国讽刺漫画,图中文字为“农业——真正的‘不受保护的女性’”(来源:prints-online.com)
英国作为最早的资本主义大国,就遇到过长期的粮食问题。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农业生产陷入停滞,这无疑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七〇〇年到一八五〇年这关键的一百多年里,英国的谷物产量每年只增长区区0.27%。这自然远远不够供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大部分时候都还能略有粮食出口,而到了一八〇〇年之后,就转为一个稳定的粮食进口国。
如果说在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旧势力仍然还能以《谷物法》极大地限制英国的粮食进口以及整个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那么到了一八四六年废除《谷物法》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从整个世界购买便宜粮食,从此,现代的粮食体系就迅速成型了。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近半的小麦进口都来自德国和沙俄 (包括乌克兰) ,美洲 (主要是美国) 贡献了另外三成。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新世界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德国随着工业化的开展逐渐退出了粮食出口市场。到“一战”前的十几年,欧洲大陆唯一的主要粮食出口国就是沙俄,提供了英国大约15%的小麦进口,而美洲则提供了将近六成。
从《谷物法》废除到“一战”爆发这大半个世纪里所形成的国际粮食体系,是以主要工业国英国为进口中心而维持下来的。而这一体系的核心就在于有少数的工业国,依靠殖民地或者不发达地区的粮食出口维持本国的工业积累。 这个局面在“一战”就被打破了。贸易的中断,以及俄国接下来发生的革命运动以及内战,都造成了工业革命以来第一次明确的世界粮食危机以及英国中心粮食体系的破灭。
这个时期开始接替沙俄粮仓地位的国家是美国。 为了让欧洲免于革命,不仅在“一战”期间,而且在“一战”过后的重建时期,美国有意识地大量向欧洲输出粮食。当时的美国设立了专门的食品管理部门,其领导是后来的总统胡佛。胡佛宣称,美国的粮食出口就是要同时与饥荒和无政府 (革命) 进行战斗。美国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有其优越的资源基础,但最关键的还是其政府主动的干预政策。比如美国政府在这个时期节省粮食,动员民众参与各种节食运动,比如周一不吃肉、周三不吃麦,等等。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在世界上首次运用大量补贴来管理农业生产。很快,美国就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剩余,出现了卖不动的状况,胡佛甚至开始把粮食卖给苏俄。

▲ 食物会赢得战争。图源:美国国会图书网站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的美国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粮食体系的雏形,那就是以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干预为基础,以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剩余为中心,而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剩余。在“二战”后的相对稳定繁荣时期,这种美国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开始正式建立起来。不过与“一战”后不同的是,“一战”后的美国体系里面购买美国粮食的是欧洲国家,而“二战”后,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和欧洲重建计划让 (非社会主义) 欧洲逐渐复制了美国的补贴干预模式,从而使欧洲成为国际粮食体系里面的出口方。
如果不是欧洲,那么谁去买美国(以及欧洲)的剩余粮食呢?出于内外两方面因素,世界粮食的进口方逐渐变成了大量的曾经自给自足的第三世界国家。 从国际因素来说,美国以及少数其他国家通过粮食补贴有了粮食剩余需要卖掉;从国内因素来说,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独立之后,都有着迫切的工业化的要求。然而,正如之前所论述的,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会增加粮食需求,这种需求增长往往要超过本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在少数国家,比如中国,这种增长的粮食需求是靠严格的计划体制和城乡统筹来得到满足的,也就是把饭碗放在自己手里,但是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所谓“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会有一段艰苦奋斗的时期。在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和农村集体建设,没有领导革命胜利的共产党组织,想要“抄中国作业”非常困难。这些地方采取的办法往往就是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