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5-30 | 来源: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 《村庄的孩子》展现了当时俄国农村的生活,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绘于1880年。图源:histclo.com
从根本上说,美国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是难以持续的。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粮食剩余,其他大部分国家由于廉价国际粮食而丧失了自己的饭碗,主要靠购买少数国家的粮食剩余而得以维持工业和城市 。这种基于高度不平衡之上的市场平衡是颇为脆弱的,哪怕不谈刻意卡脖子的因素,第三世界逐步增长的粮食需求本来就很难依靠少数地方的粮食供给来稳定满足。更不用说,二十一世纪的北美和西欧都一度出现了减少粮食供应的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批的农业用地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这也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粮食市场危机的成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的情况就是,老体系依然运行,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刚过去的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情况,那就是前苏联地区的再度崛起,在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粮食危机之后,俄乌两国在数年之内就将小麦出口翻了一番。这种出口的增长建立在国内产量的实足增长,而国内消费仍然不高的基础上。就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俄罗斯的小麦出口量已经赶上和超过了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又恢复了沙俄时期的“粮仓”之名。
从这样的趋势看,世界上会形成一个新的俄罗斯中心(或者俄乌中心)的粮食体系吗?哪怕抛开现在凸显的地缘政治不稳定性造成的危机,可能性也并不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俄罗斯的粮食出口建立在本国消费低的基础上,哪怕是到了近年,俄罗斯的本国谷物消费依然没有恢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也就是说,一旦俄罗斯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哪怕是部分地恢复苏联后期的消费标准,俄罗斯的粮食出口很可能会大幅度缩小。到那时,又有谁能来补救呢?而且,现有的石油农业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其生产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化石能源,且对环境有显着的破坏。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希望在少部分地区通过大量投入化石能源来规模集约生产以支撑整个国际粮食体系,也是不可行的。

▲ 劳动中的刚果农民。图源:devex.com
那么,世界能否跳出粮仓与粮荒的周期变化,真正解决粮食问题呢?首先,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 粮食的生产无疑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然而粮食问题却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技术本身不会解决粮食问题,不管是二十世纪的绿色革命,还是后来出现的各种新的生物技术,都是如此。我们并没有生活在马尔萨斯的预言里。实际上,全球的粮食生产完全可以满足人类总体的需要,但是具体的国际生产和分配制度,使得这一点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反思近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本身。大规模国际粮食贸易的出现,在历史上首先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而且粮食体系的出现和维持,又会强化这种不平衡。 英国作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迫切需要从其他社会里获得稳定的粮食供应,而由此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粮食体系有效地支撑了英国以及其他部分国家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稳定资本积累。而到了美国主导的第二个国际粮食体系,低廉供应的美国粮食在“二战”后相当时期内促进了第三世界很多国家的资本积累,却又使得这些地方难以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从而逐渐孕育新的危机。可以说,粮食体系是全球资本积累的重要制度,而粮食问题,则正是内生于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长期危机趋势。
这并不是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取消粮食贸易,而是在于培育各个地区,尤其是第三世界自己掌握饭碗的能力,越是能够保护自己的农业和农民,就越是能够把饭碗放在自己手里,从而能够不被国际粮食体系所左右。 这最起码要求,在这些地方,国家不能以短期的经济眼光来看待粮食生产、农业和农民,而是要将其作为整体发展的战略,把食物主权拿在手里。事实上,中国就是一个好的典型,虽然也参与国际粮食贸易,但从总体上说,在漫长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成功地做到了独立于国际粮食体系之外。这是与新中国彻底的农村革命以及领导层长期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分不开的。如果中国在未来逐渐进入国际粮食体系,那么中国的饭碗恐怕就如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不稳当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