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2-06-20 | News by: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19世纪中叶,上海是河网密布的长江口冲积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城镇,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界一带以及外滩,当时都是芦苇丛生、群鸟翱翔、走兽出没的湿地。现在上海变成了城市,只在崇明东滩、南汇东滩等少数区域还残存着相对自然的滩涂。”何鑫说,“城市诞生于荒野,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将荒野吞噬。但即便如此,城市无法将荒野的痕迹完全抹去,河流、野地、丘陵……这些残存在城市中的自然栖息地吸引着很多动物。”
王放说,提到上海,许多人不会想到,这个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另外,上海江河很多,还有池塘、湿地,“所以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的数量也非常多。”
疫情期间,很多时候,朱维佳感觉小区成了动物的世界。刺猬的脚步声很响,“沙沙沙”,仿佛人走过落叶。两只刺猬相遇时喜欢斗气,它们将头顶在一起,发出“呼呼”的声音,可以僵持数分钟,直到有一方被恐吓得不行,掉头跑路。
两只刺猬脑袋顶在一起“互怼”。
相比之下,貉胆子很小。有一回,他见到小区步行道上有一只貉,貉发现他后,好奇地看了一眼,便溜进草丛里了。有时候,几只貉还会轮流蹭吃猫粮。
“它不挑食”,何鑫介绍,貉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也就是哺乳动物中,既能依靠自然食物生存,也能利用人类环境中诸如垃圾和被丢弃的饭菜这类资源的物种,这让它们能更好地“进城”生活。
2020年疫情时期,王放和研究团队监测到,“进城”的貉,数量激增。
他们在十五个公园和社区绿地放置了近百台红外触发相机,疫情后回收数据发现,四五月正值貉求偶、繁殖的高峰期,居民活动减少后,城市成为了貉的天地,它们沿着公路、小街道到处迁移。同时,因为很多区域生活垃圾管理粗放,“那个时候貉面对的是一个还能很轻易地得到猫粮,很轻易地吃到人的残羹剩饭的时期”,王放说,这也助推了貉数量的快速增加。
松江一个小区的貉在吃市民投喂的猫粮。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