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7-19 | 来源: 槽值 | 有28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黄磊 | 字体: 小 中 大
在网上卖个闲置耳机,拒绝讨价还价,被没有任何交集的甲乙丙丁教育“不会做人”。
来自网友的这些例子,覆盖了各种不同观点和事件,却都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压迫感。
从中更能参透“人生导师”们的底层逻辑:“这个人的发言在网上被我看到了,我一定得教育教育他。”
不愿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人沟通,以习惯控制取代表达,用自身经验掩盖想法,将别人拉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宏大叙事中。
如此种种,就是“互联网人生导师”的主要行事准则。
“快说谢谢”
在互联网上,它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观的名字,“爹味”。
看到小伙子的行事方法,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就想意味深长的教育两句:“啧啧啧,你还年轻什么都不懂,到了我这个岁数就明白了。”
看到小姑娘穿裙子、短裤,又忍不住叹口气“叮嘱”:“谁家正经小姑娘这么穿。”
小到对别人妆发随意的点评,大到对时事大事慷慨激昂的观点输出,全知全能又不可侵犯。
随时随地,张嘴就来,自己当真不够,还让别人也当真,“形而上学的爹”大抵如此。
早期“爹味”代表吕轻侯:允许你进门当妾,你好好努力吧。
事实上,许多时候“爹味”强调的不是男性。
甚至已经无关性别、年龄、身份,而是“一家之主”的绝对权威和不容反抗,以及传统家长制下那套简单粗暴的行事观念——
他人是幼稚的,自己是成熟的;他人是矮化的,自己是不容置疑的。
03-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