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9-07 | 來源: 最人物 | 有9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吳彥姝是在廣州出生的,是個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
她的父親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與陳獨秀和李大釗算得上是校友。回國之後,吳父做過生意,後來又加入地下工作,輾轉到了中山大學教書。
吳彥姝的母親也是民國時期罕見的女大學生,在大學裡主修中國文學,還兼修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家政專業——教女子怎麼成為壹個舊時代的好太太。
自兒時起,吳彥姝就接受了母親格外嚴格的禮儀教育:
吃飯的時候,碗要端起來,小指頭稍微翹壹點,筷子拿在叁分之壹處;喝水的時候,手要舉起來,擋在杯子外側,不能讓人看見牙齒;外出的時候,要隨身攜帶手絹,路上遇到人打噴嚏,要馬上用手絹捂住鼻子……
但吳彥姝的童年生活的底色,並不只有嚴厲。
吳彥姝的優雅,浸潤到了骨子裡
吳彥姝是那個年代少有的獨生女,因為父親告訴家裡人:“兒多母苦,不需要生多了。”他心疼懷孕受苦的妻子,也對封建思想中的“傳宗接代”沒什麼興趣。
父親的新思想與母親的舊風潮在這個家庭中交織,並在吳彥姝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吳彥姝7歲時,父親在上海開了壹家名叫“允華”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壹家人又搬到了上海。
在上海,她讀的是震旦附小,當時還是壹所教會學校。
小學贰年級,她就隨著家人去劇院,看的是梅蘭芳唱戲,演的是《洛神》。
那是梅蘭芳蓄須明志的後半生,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舞台。
台上的門簾壹掀開,梅蘭芳還沒出場,台下的吼叫聲就已瘋狂。再到梅蘭芳壹亮嗓,每唱壹句,台下就鼓壹次掌,那是對台上人的欽佩與敬意。
小彥姝當時並不懂國恨家仇與戲好戲壞,只覺得“這個男人,怎麼能將女人演得這麼好啊”。
那幾年在上海,吳彥姝跟著家中長輩,看了許多“大家”的戲:“程派”的程硯秋、“張派”的張君秋、“麒派”的周信芳……
在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裡,中原大地上幾千年淬煉出的戲曲藝術,無聲無息間熏陶著她。
梅蘭芳 《洛神》舞台照片
後來,父親的工作又變動到了山西醫學院任職,自此,她跟著父親,定居到了山西。
吳彥姝上高中時,父親經常會帶著她,去看山西話劇院的話劇。
那些年,她看過“中國話劇皇後”朱琳的《蔡文姬》,也看過戲劇表演藝術家於是之的《龍須溝》和《茶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