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0-01 | 來源: 鬼谷子思維 | 有5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4歲美女愛上無痕生活,不用衛生巾,不點外賣,養300只蚯蚓堆肥
在上海壹間50平米的出租屋內,住著壹位瘦瘦高高的年輕女孩。
她看上去20出頭,精致時尚,可屋裡擺放的家具和身上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她從贰手市場上淘來的。
平日裡,她不點外賣,不買新衣,連紙戒都了兩年多,甚至衛生巾都不用。
她還有個特殊癖好養蚯蚓,只為了能將蛋殼、果皮殘渣等廚余垃圾,丟進堆肥桶裡,喂養蚯蚓,讓這300多只蚯蚓制造出富含營養的黑金土。
有些人對她的行為皺起了眉頭,認為她年紀輕輕就這麼會過日子,要麼很窮,要麼摳門。
而支持和喜歡她的人,卻為她豎起了大拇指,紛紛點贊,還學習模仿。
其實,這個叫蘇壹格的女孩是個“環保辣妹”。她在某站上擁有近6萬粉絲,創辦的壹個興趣小組也有3萬多成員。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追隨她?
這壹切還得從她愛上了“無痕生活”的生活方式說起。
蘇壹格今年24歲,粉絲們更愛叫她“袋子”。
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她到多倫多上學時的壹個紀念品,這是壹個印有小浣熊掏垃圾桶的白色環保袋。
逛街時,她的室友指著小浣熊對她說:“你們倆很像,都愛掏垃圾。”
蘇壹格覺得很有道理,便買下了它。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生活中,她就喜歡進行垃圾分類,即使去朋友家,她也會這麼做。否則,她會覺得很難受。
後來,她開始分享自己的“無痕生活”,網名便叫“壹個袋子”,她認為很多人認識環保生活的第壹步,就是從環保袋開始。
所以,她無論到哪裡,都會隨身背壹個環保袋。
逛超市時,她會在環保袋裡裝上各種大小的網兜和布袋,用來裝不同的散裝食物。
遇到非要給她壹次性塑料袋的店員,她都會禮貌地拒絕,並耐心地解釋。
出門在外,金屬飯盒和保溫杯也是她環保袋裡的“長住客”。
如果去買熟食時,她都會帶這個金屬飯盒來盛裝食物打包吃。
她不會購買瓶裝水,而是自制氣泡水康普茶。想喝奶茶了,就和店員遞上自帶的保溫杯,還有可能用中杯的價格買到大杯,反而劃算。
蘇壹格把這種制造最少的垃圾,留下最少的生活痕跡的生活方式,稱為“無痕生活”。
這來源於“無痕山林”的概念,以此提醒人們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時,也要保護好自然環境,盡量不要留有痕跡,以此減少人對環境的沖擊。
蘇壹格很喜歡這個理念,逐漸把它運用到自己環保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4月,她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無痕生活”,向大家展示自己生活中的創意解決方案。
對於用慣了各種紙類的人來說,似乎壹天都離不開紙,但對蘇壹格毫無影響。
視頻裡,她告訴大家:擦鼻涕,她會直接到衛生間用水清洗;用毛巾卷代替廚房用紙,特別髒的地方,就用破T恤或不穿的衣服當抹布。
文具紙類,她幾乎不用。她提倡無紙化工作學習,盡量電腦上完成。如果需要寫購物清單或者留言便條,她會在超市小票的背面寫字。
至於廁紙的替代品,她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沖洗器。她說服自己的理由是,如果在外面被天上掉的鳥屎突襲,壹般人都會認為光用紙擦拭不行,回家後,還會用流水清洗。
在她18歲時,接觸到了月經杯後,就不再用衛生巾。月經杯清洗後,可重復使用,更方便、環保。
因為這個好習慣,即使在疫情肆虐的國外,很多老外排隊都買不到廁紙時,她也能在家裡樂呵呵的,完全不擔心“沒紙用”。
竹子牙刷,絲瓜絡刷碗,食用油當卸妝油,洗護產品選用無包裝的皂類,自制環保洗衣粉,DIY蜂蠟保鮮布代替保鮮膜……
“無痕生活”滲透到蘇壹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希望成為地球資源的使用者,而不是掠奪者。”
蘇壹格坦言自己變成今天的樣子,和家庭的啟蒙教育密不可分。
她出生在中國沿海的壹個叁線小城市,當地消費水平不高。
在她兒時的記憶裡,父母壹直秉承著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
吃飯時,爸爸要求醬料必須隨吃隨拿,用完後,必須立即放回冰箱。否則,等到食物回溫後再冷藏,就會費電。
上小學時,每到新學期,同學們都換上了塑料新書皮包課本,但只要舊書皮沒破,爸爸從不給她買新的。
她只能默默地自己剝下舊書皮,用肥皂水洗幹淨,掩蓋住它是個舊書皮的真相。
那時候的蘇壹格,內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爸爸如此節儉,媽媽也毫不遜色。
媽媽衣櫃裡的衣服大多是10年以上的衣齡,使用的吹風機也有20年歷史。媽媽的物品用現在時髦的詞來形容就是“復古”。
父母不懂環保,不懂低碳,只知道浪費不對。即使去澡堂洗澡,父母用水也很節制,不會像有些人覺得“不用白不用”。
“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浪費都是可恥的事情。”
父母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蘇壹格,她自然而然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見不得浪費。
轉眼上了中學,她每晚等到大家都休息後,就會偷偷去拎水龍頭。因為宿舍的水龍頭拎不到合適的位置,就會漏水。只有檢查完所有的水龍頭,她才能安心入睡。
小時候,蘇壹格並沒有真正的環保意識,很多做法只是出於習慣。
而真正觸動蘇壹格環保意識的覺醒還是因為大學發生的壹件事。
高壹時,蘇壹格就出國去費農讀書了。這是壹個小地方,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她平日裡沒什麼消費,壹貫節儉的她,壹個月生活費500塊人民幣就夠了。
帶著這種低消費的觀念,蘇壹格輾轉到了多倫多讀大學,之後,便認識了她的第壹個男朋友。
這個男友來自國內大城市,所以對於蘇壹格喜歡踩扁易拉罐和紙盒的行為覺得很寒酸,像個拾荒老人。
蘇壹格也不太會穿衣打扮,總覺得男友嫌棄她土,瞧不起她。
那時的她,活得自卑、敏感。
雖然談了很久,兩人還是分手了。分手後,蘇壹格奔潰了很久。
本來就很瘦弱的她,暴瘦了贰拾多斤,還患上了厭食症,不想吃東西。當時整個人都很不健康。
她對自己說:“既然吃不下很多東西,那我就盡量去吃壹些健康的食物吧。”
於是,她便接觸到“全食物飲食”這個理念。
所謂“全食物飲食”,就是避免去吃復雜的加工食品,盡量去吃最原始、真正的食物。
為此,她來到了當地的有機超市,尋找有機食物。
在有機超市裡,她不光看到很多有機食物,還發現了很多和“零浪費”相關的產品,她很感興趣。
回到家,她搜索了“零浪費”這個概念後,完全被打動。她覺得自己作為壹個普通人,終於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做這些事情了。
可她在努力踐行了叁年多後,卻變得很焦慮。
“零浪費”,是在拾多年前,由美國的Bea Johnson提出的,它的核心概念就是幾乎不去產生任何垃圾的壹種生活方式,即使產生了極少量的垃圾,要麼能回收,要麼能堆肥降解。
而國外壹些特別牛的“零浪費”環保人士,能將很多年產生的垃圾只裝在壹個小玻璃罐中。
但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把垃圾減量做到這個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蘇壹格曾經也很向往這樣的生活方式,覺得他們很厲害。
但過了壹段時間,她逐漸發現這種方式並適合自己。因為她每天都要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垃圾量上,反而會讓自己變得很焦慮。
有壹天,她幫助過的某位同學給她帶了杯咖啡,以表感謝。她接過咖啡的壹瞬間,頭腦裡閃現的卻是:咖啡的蓋子是棕色塑料的,屬於不可回收垃圾,那自己就必須把它帶回家,塞進小玻璃罐裡,那麼,小玻璃罐裡的垃圾量就壹下子上漲了很多……
想到這裡,她的思想壹下子高度緊繃起來,甚至都不想接過那杯咖啡。
本該好好地感受來自別人的善意,卻硬生生變成了壹種壓力。
生活還是需要壹些人情味。
蘇壹格陷入了思考,想到自己做這些事出發點單純因為自己喜歡,而不是變成壹種負擔。
她決定不壹味追求苦行僧式的環保,也不會放棄去對美的追求,完全戒掉化妝品。
她也會選擇網購,只是盡量購買環保物品。在下單時備注,自己是環保人士,請賣家不要過度包裝。
她愛購買贰手物品,這樣可以延長物品的使用時長,物盡其用,讓它們晚點變成垃圾。
她很享受每次去淘贰手家具時,那種尋寶的感覺。憑借自己的慧眼識珠,把某件家具帶回去,擦拭幹淨,重新搭配,讓它再散發出復古精致感。
她家裡的真皮沙發只花了100塊錢,還1000塊淘到6件家居物品,包括藤編茶幾、絲絨座椅、竹子板凳、叁層置物架、搪瓷盆、帶鎖扣的軍用水壺。
無包裝、無甲醛,省錢又環保。蘇壹格特別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但她也發現國內很多人抵觸贰手物品,認為是別人用過的東西,不衛生。
她說,其實通常在外面就餐,餐廳裡使用的餐具都是別人用過成千上萬次的。而贰手物品並沒有接觸過太多人,只要清潔消毒幹淨,是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的。
至少,她享受到了這種可持續的環保生活方式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
當她把環保變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她覺得是那麼的輕松。她享受這種更貼近生活、簡單自然的生活狀態。
“我會努力去找到在愛地球和愛自己之間的壹種平衡。”
找到這種平衡後,蘇壹格便開啟了更適合自己的“無痕生活”模式。
2021年3月,蘇壹格回到國內,定居上海。
如今的蘇壹格,更知道自己做什麼。
她不會像前幾年那樣激進,和人聊天5句話有3句都是環保,喜歡喋喋不休地宣傳環保理念,而是更多地去和身邊人維持壹種環保的邊界感。
記得,有壹次家裡來客人,其中有壹位朋友和她打起了嘴仗。
蘇壹格說:“這個東西可以重復利用。”
這位朋友卻說:“這樣太浪費水。”
蘇壹格說:“這件東西可以降解。”
這位朋友又說:“這是環保營銷。”
這位朋友完全就是和她唱反調。
可是,當吃完飯後,這位朋友看見蘇壹格壹個人在默默地整理所有的垃圾,清洗、分類、回收。他居然主動地幫蘇壹格壹起整理,並且拾分開心。
這件事教會了蘇壹格: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別人早晚壹天會被你的執著所打動。重點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想做好自己。
當她想明白這壹點後,她開始改變自己,也尊重每壹個人的生活方式。
現在,她和朋友在外面吃飯,如果衣服上被弄髒了,朋友會很自然地遞給壹張她用過的紙巾,讓她擦拭衣服。
即使餐桌上就擺放著新的餐巾紙,朋友遞得很順手,她也用得很習慣。
雖然網上依然有不少質疑她的聲音,但她似乎不是那麼在意外人的評價了。
“你只能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然後接受它的事與願違。”
不給自己設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蘇壹格反而收獲了很多。
當自己堅持了多年的“全食物飲食”,現在身材纖長,皮膚緊致,她就很開心。
當有粉絲告訴她,因為看了她的視頻,能攢下錢了,她就覺得很幸福。
曾有人問她:“如果下輩子能成為什麼動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麼?”
蘇壹格的回答是:“蚯蚓。因為自己和蚯蚓壹樣喜歡堆肥,蚯蚓可以把垃圾變成滋養生命的壹個源頭。蚯蚓在堆肥時,它壹定很幸福。”
比起那些給蘇壹格扣上“為環保做出了貢獻”的高帽子相比,她希望去掉那些濾鏡,更願意做壹個“環保愛好者”或“環保享樂者”,這樣的幸福似乎才是她想要的。
蘇格拉底曾說過:“只盼望少許,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幸福是什麼?
其實,答案在每個人心裡,在每個人手中。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B站、微博@壹個袋子
-END--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