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0-04 |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飆漲的能源賬單使得歐洲家庭的生活開支大幅增高。
“在肆月份之前,我的每月電費大約為60英鎊,而現在漲了叁倍。我的汽車是混合動力車,其實很省油,原來加滿壹箱油是34英鎊,現在大約得要60英鎊了。”已在倫敦生活13年的Jolin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Jolin在倫敦的壹家中古家具店上班,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對於英國來說還是相對比較動蕩的,俄烏沖突造成的能源危機,還有英女王的去世都給經濟蒙上了壹層陰影。生活上來說,各項生活成本大幅增高,貸款利率也不斷在漲,很多人都陷入還貸危機。
“個人家庭方面,大家都盡量捂緊錢包,減少不必要的支出。”Jolin說道。同時她對通脹的前景並不樂觀,“目前來看,電費已經漲到了4月之前的叁倍,油費也翻了兩番,今年冬天還會遇到供暖問題,食品的價格也比之前高出壹籌。”
將視角拉至德國,能源危機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天然氣費用)漲得很多,以前壹個套叁公寓壹年的氣費是大概是600歐元,現在已經需要1000歐元左右了。”在德國定居的華人小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油價之前大概在1.3歐元,現在德國的油價已經要2.0~2.2歐元,法國政府補貼得較多,油價差不多在1.6歐元。”
而在荷蘭,民眾選擇了節省的方式來對抗飆漲的能源賬單。壹名在荷蘭生活的華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的天然氣價格壹路飆升,我們跟很多人壹樣,擔心今年冬季取暖可能會產生很高的天然氣費用。我們家今年8月份的能源費(包括了電費和燃氣費)是300歐元,比去年同期大概翻了壹倍。天然氣是1.5歐元/立方米,11月份還會漲壹次價,但具體漲多少我不知道。跟能源公司簽的合同有兩種,壹種是固定的,壹種是浮動的。簽長期固定合同的人在今年可能就比較受益,而新簽的人就可能會不幸地拿到很高的價格。”
“現在荷蘭已經在穿毛衣了,今年我們在天然氣使用方面也變得更節約了些。在家的時候,我們選擇在家多加壹層衣服,而不是像往年壹樣直接打開暖氣,想著看能不能把開暖氣的時間盡量往後推壹些。”她說道,“我們還給屋頂安裝了太陽能板,來給家裡供能,剛好以此為契機讓家裡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太陽能板大約5000歐,政府對此有減稅,大概能省1000歐元的樣子。”
寒潮來襲:考驗天然氣庫存
能源危機的緊張氣氛彌漫,有不少人將其與1973年的第壹次石油危機相提並論。上海交大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忻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贊同了這個觀點,“(許多人)認為會出現與當年類似的滯脹、危機乃至經濟結構的持續變化,這個觀點有壹定道理。”
能源危機的影響已經嚴重波及到每壹個歐洲家庭,能源價格飆升也已將歐元區和英國的通脹率推升到創紀錄的高位。
這場史無前例的能源危機也已經嚴重影響到歐洲的工業生產,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PMI都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壹些企業甚至不得不減產來應對。
歐洲能源庫存,特別是天然氣庫存,還能維持多久?
據外媒報道,在正常年份,85%的天然氣儲備就足夠覆蓋歐洲冬季天然氣使用高峰。由於不同的溫度預期和替代能源的獲取,關於歐洲天然氣儲量將持續多久的預測各不相同。
英國奧羅拉能源研究智庫表示,歐洲的天然氣儲備最多可以維持約叁個月;高盛預計,到2023年3月底,歐洲儲存設施將至少保持20%的滿負荷;而能源研究和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 表示,由於北半球異常寒冷的冬季,在3月前,歐洲天然氣庫存可能將減少至總容量的4%。
與此同時,壹個問題在於,並非所有歐盟國家都有地下的天然氣儲備。今年5月,歐盟為應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中斷和能源危機制定了存儲目標,目標是在11月1日之前達到至少 80%的全部存儲容量。然而,截至9月,僅有10個歐盟國家已超過80%的儲存目標,其中包括比利時、捷克共和國、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
要想安然度過這個寒冬,除了建立天然氣儲備之外,減少天然氣消耗成為了歐洲的另壹個選擇。據海外網援引《衛報》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要求歐盟成員國實施“強制性”能源配給政策,以便在能源危機沖擊歐盟的情況下“拉平需求曲線”。她當時表示,歐盟將提出減少高峰時段用電量的強制性目標,“並與成員國密切合作以實現這壹目標”。
歐盟天然氣儲量是否足夠,能不能實現能源配給,壹定程度上取決於該地區今年冬季的氣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