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1-01 | 來源: 小椰子專欄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最近,梁朝偉在韓國出席頒獎禮,又貢獻出了很多“社恐”名場面。
比如走紅毯,肉眼可見的緊張到不行,先深呼吸壹口長氣,接著逼迫自己戴上微笑面具;
比如上台領獎,化身為假笑男孩,鞠完躬後滿臉都寫著“好想趕緊回家”。
之前就有人曬出,自己在餐廳偶遇梁朝偉時的場景。
明明店裡的位置有很多,梁朝偉偏偏要選壹個最角落、緊貼著牆根的位置。
即使前面就是廁所也沒關系,只想壹個人埋頭苦吃,本社恐人士狠狠理解了。
比起強迫自己參加社交活動,梁朝偉更喜歡獨處,享受壹個人的樂趣。
他喜歡沈從文,喜歡村上春樹,甚至能背出《挪威的森林》中的大段原文。
他喜歡沖浪、喜歡滑雪,喜歡壹個人去公園賞月,壹個人深夜去坐地鐵。
他說自己喜歡大自然,看看雲,雲會變顏色;看看海,水裡有魚,就很開心,很安靜、很舒服。
即使今年已經60歲了,但他依舊社恐、享受獨處,只專注於自己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同樣社恐、喜歡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還有北大“韋神”。
前段時間就有人拍到了這樣壹張照片。壹身樸素裝扮的韋東奕,正在排隊等做核酸。
他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任周圍紛紛擾擾,我自巋然不動。
有網友提出質疑:“他不是不用智能手機的嗎?怎麼也開始玩手機上癮了?”
但事實上,拍攝者透露,當時的韋神,其實是在專注地解數學題,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目光。
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過壹句話,我覺得就是對梁朝偉和韋神最好的寫照:
“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02
但有太多人,卻不肯與自己的性格和解,寧願強迫自己去合群,陷入壹種無限糾結的精神內耗中。
社交太累人了,就像最近,有這樣壹個詞火上了熱搜:“文字討好症”,來源於脫口秀演員楊蒙恩的壹條感慨:
“你們有沒有文字討好症?比如我會把‘來了’改成‘來啦’,好給閱讀者壹種我歡快積極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錯覺。”
為了讓對方感到親切,總是會字斟句酌地修改自己的用詞,加上壹些萌萌的語氣詞。
比如:“好的”會說成“好嘞”、“好噠”、“好滴”;
“收到”會說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喲”;
“嗯”會說成“嗯嗯”、“嗯呢”、“嗯呐”;
“哦”會說成“嗷嗷”、“噢噢”,後面還要再加上壹系列表情包。
到這裡還算正常,但最近這種“通話膨脹”的趨勢,感覺已經演變到了越來越誇張的趨勢。
就像作者“王左中右”總結的壹樣:
你想說壹個人很好,要是不說“啊啊啊啊這個絕了救命”,而只說壹句“你真厲害”,聽上去就有點諷刺。
你想說壹件事好笑,要是不說“笑到頭掉笑死個人笑到鄰居報警”,而是說壹句呵呵或者哈哈,就總覺得你在罵人了。
要是《西游記》裡的妖精,放到今天跟人聊天,也必須遵循這種社交聊天禮儀:
“咱就是說,我今天壹整個巡山的大動作,狠狠拿捏了大唐的壹手食材。
唐僧肉你要是沒聽過,我就壹整個大無語。蒸熟之後暴風吸入,好吃到跺jiojio。
而且只要櫻桃藍莓燈籠果那麼大的壹小口,就能把閻王狠狠拿捏住了,完全沒有躺板板這麼壹整個大動作了。”
這種“文字討好症”、“通話膨脹”的現象,既是壹種社交內卷,也是壹種社交內耗。
沒有了這些冗長的廢話,沒有了足以化解尷尬的表情包,我們已經不會好好說話了。
為了合群,為了迎合、討好別人,為了融入群體當中,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03
《世界奇妙物語》中,有這樣壹集讓我印象深刻。
在銀行上班的精英男成宮寬貴,有天深夜坐出租車回家,付錢時質疑司機多收了他幾塊錢。
下車後,男主突然發現,自己身上被貼了張標簽,上面寫著:“刁鑽難纏的客人”。
這張標簽怎麼撕也撕不掉,就連洗澡時,標簽都會自動轉移到他的皮膚上,只有他自己能看到。
從那以後,男主的噩夢開始了:
在部門開會,他剛駁回了下屬的意見,下壹秒,壹張寫著“冷血人渣”的標簽,就貼在了他身上。
而其他下屬對他的負面標簽,也壹張張像雪片般紛至沓來:“自戀上司”、“自以為是”......
下班後的聚會上,下屬們表面上把他誇得天花亂墜,但事實上卻在心裡給他貼上了討厭的標簽:
“不奉承就會鬧別扭的單純上司”、“自我意識高的笨蛋”。
只有當男主宣布這頓飯他請客時,原本紅色的標簽突然變成了藍色,下屬們對他的評價也都變成了正面的:“大方的前輩”。
從那以後,為了討好他人,讓自己的標簽變成正面的藍色,男主做出了壹系列努力:
主動幫下屬幹活,自掏腰包請喝下午茶,幫清潔工阿姨打掃廁所......
可最後的結果呢?
因為自己的壹個下屬做了假賬,男主被銀行高層判定為管理不當,淪落到了被辭退的命運。
而自己身上原本通過努力得到的藍色標簽,也壹下子全變成了紅色:
“無能的上司”、“好騙的蠢貨”、“壹事無成的人”......
就像《烏合之眾》中的那句名言:“人壹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壹味的討好和迎合,其實根本換不來對應的尊重。
04
社恐還是社牛,其實根本不存在哪壹方就高人壹等的情況。
但如果你明明喜歡獨處,卻為了迎合、討好別人,強迫自己去合群、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這才是壹種精神內耗。
社會學家鮑爾萊提出過壹個“99%定律”:壹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願我們,都能和真正的自己和解,拒絕隨波逐流。
要知道,真實的你,就很好。
共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