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1-21 | 來源: 上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以上皆為出水文物。 圖片由上海文物局提供
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別是出水的綠釉杯底書有“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贰號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壹批產自江蘇宜興窯陶瓷器。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拾肆伍”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將長江口贰號古船列入中國水下考古重大項目。這是時隔多年後,我國再次對水下古代沉船開展整體打撈。
技術攻關
整體打撈“長江口贰號”,絕非易事。
首當其沖的,就是長江口的能見度問題。這片江海交匯水域的能見度,幾乎為零。而長期以來,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上海長江口水域尤為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探尋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
此次“長江口贰號”的成功出水,也是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
在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等機構的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合攻關,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贰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呐、側掃聲呐、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成為發現長江口贰號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