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1-21 | 來源: 上觀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長江口贰號古船多波束聲呐圖 圖片來源:上海文物局提供
解決渾水環境的技術難題後,另壹個更大的技術難題又擺在了面前。
在“長江口贰號”之前,廣東宋代“南海I號”沉船於2007年12月整體打撈出水,轟動世界。“長江口贰號”能否借鑒後者的成功經驗?上海市文物局聯合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等專業機構在開展研究和多次分析後,給出了新的答案。
“南海I號”整體打撈采用的是鋼沉井底托梁,依靠潛水員在水下船底打洞,然後用鋼絲把直梁穿過船底,最後提升出水。即采用沉箱技術加上底下直線梁穿引技術,俗稱“豎向切豆腐”。
但由於長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無法完全采用此方法。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副局長周東榮解釋,長江口的水文條件與南海極為不同,主要表現在叁個方面。“壹是長江口水流較快,古船附近的水流流速能達到7節,也就是說1秒鍾3米的距離,而潛水員的正常水下作業壹般在1節以下,所以如此大的流速很不利於工程作業的順利實施;第贰個是長江口水質較渾,潛水員在水下作業時幾乎看不到東西,就如同‘盲人摸象’壹樣,即使在流速很慢的時候也只能看到0.5米的距離,而在南海卻可以看到3-5米的距離,所以水質的渾濁也讓施工難度增大;第叁個是長江口回淤量較大,如果采用和‘南海I號’壹樣的技術,即使潛水員能完成水下打洞,但是在短時間內長江泥沙又會迅速回填,讓水下打撈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外,與“南海I號”古船相比,“長江口贰號古船”雖然時代晚,但船體更大,加之工作水域無能見度,整體打撈難度更高。而長江口贰號古船水下考古調查階段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水下探測和定位技術,相較於南海I號古船,在工程技術上進壹步創新,充分展現了我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顯著提升。
如何為“長江口贰號”制定最科學、最安全、最高效的整體打撈方案?最終,在國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體打撈方式對長江口贰號古船進行保護後,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制造,最終研究並形成了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船。
該項技術是大膽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撈解決方案,創造性地融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並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此外,為了平穩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並順利將其護送至船塢,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壹艘專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奮力輪”主尺度長 130 米,寬 34 米,型深 9 米,設計吃水 6 米,兩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壹個長 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後的弧形梁沉箱裝載著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壹艘船完成了提升、運輸、卸載叁項任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強、科技含量高等諸多優點。
“這種巨型切刀采用隧道掘進工藝,能自行、智能精准掘進,同時能有效應用於長江口特有的泥沙地質,避免泥沙開挖所產生的回淤和塌方。”周東榮說。
22根巨大的弧形梁,將逐根從船下方穿引過去,並相互鑲嵌在壹起,組成壹個長51米、寬19米、半徑9米的半圓柱體沉箱,把古船及周圍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總重近萬噸。
打撈現場 孟雨涵攝
打撈作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年以來,“長江口贰號”的整體打撈工作進入了緊鑼密鼓的作業時間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