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1-21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成都,周苗苗并不是个例。在互联网公司云集的成都高新区,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越是卷,就越是显得与成都休闲的生活氛围格格不入。
22岁的罗宇,是同龄人中“最卷的那个”。两年前,他在四川大学读大三,就是班上第一个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的同学。那段时间,他并不知道能否转正,但他坚持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作为一个大学生,他已经提前过起了加班到凌晨2点的生活。
他记得夜风拂面的感觉。往往走出公司,就连楼下的保安都睡着了,他骑上电动车回家,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成都略带潮湿的夜风。为了转正答辩,他咨询了自己的领导、前辈,还找了十来家互联网中厂练手面试,之后专门拉了表格复盘。
最后,他卷赢了,拿到了成都高新区公司的入场券。
而另一个90后年轻人程风,在2020年从上海回到成都,刚入职高新区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就接下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大项目。所谓挑战性的大项目,就是拼了命去干,还不一定能干成的项目。
时间在这时候,已经不仅是一种资源,而是成为一种武器。像程风这样的人,会把时间这种武器用到极致。就比如就在程风加班的时候,同在高新区里,另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李润,也会选择每天晚上8点下班之后,留在办公室自习。有同事下班,会问他:“怎么还不走?”李润总是嘴上说,“这就走了”,然后再多自习两个小时。
程风甚至觉得,他们比杭州的大厂人还卷。前段时间,他出差去杭州,晚上8点多,杭州的研发人员下班了,以他为代表的成都团队的小伙伴却还在加班。
那一瞬间,在他心中,成都与“休闲”二字断掉了联系,似乎成了另一个“北上广”。
▲ 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图 / 徐晴摄
两个世界
事实上,在成都这个地方,内卷是反常的。成都人以崇尚安逸、“巴适”的生活着称,一位本地人说自己“完全没有上进心”,工作只占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还没有晒太阳重要。这里,也是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太阳一出来,草地上像雨后长蘑菇一样长出密密麻麻的人。出行、旅游也是必要的,一到周末或是节假日,通往成都周边景区的高速公路,就被代表着成都人的“川A大军”堵死。
但如果追溯源头,成都的内卷,是从“逃离北上广深”开始的。
2020年初,离开深圳之后,周苗苗入职了成都高新区的一家大厂。她的办公室在天府三街,站在窗前向外眺望,高层写字楼密集地排布,外卖小哥穿梭其中,她突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觉得高新区跟深圳也没什么差别”。
像周苗苗一样,这些来到成都或是留在成都的年轻人,主要被高新区吸引——那是互联网公司和大型企业的集中地,平均薪资水平在7000元以上,虽然比不上北上广,但已经是整个成都薪资水平的绝对高地。
对成都人来说,高新区在成都是个另类存在。如果说老城区是“不上班的城市”,那么,高新区就是“不下班的城市”。
这里,与成都老城区的生活完全不同。在秋天刚刚到来的11月,走在成都三环内的老城区,梧桐树叶子开始变黄,树叶旋转着慢慢飘下来。人们在树下散步,或是支一张桌子,“摆龙门阵”。沿着道路,随处可见麻将馆、茶室、足道按摩店……汽车头尾相接停在路边。四川话飘在空中,总给人一种调侃、巴适的感觉,直到打烊前的深夜12点,店铺里传出的说话声、笑声,都是这一带的主旋律。
但如果你把天府大道比作一条河流,向南顺流而下,过了立交桥,几公里外,位于成都南边的高新区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带给你另一番景象——道路渐渐开阔,建筑慢慢变高,足道按摩店和茶室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写字楼下的图文打印店。相比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的老城区,这里互联网公司的浓度达到了最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