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2-03 | 来源: 虎嗅APP | 有1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世界杯 | 字体: 小 中 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小戎,编辑:嘉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 比 1,日本再次在西班牙身上上演逆转取胜。
连续战胜德国和西班牙两大冠军球队,从死亡之组中以小组第一杀出重围,晋级卡塔尔世界杯 16 强,足以让日本足球被称为 " 亚洲之光 "。
从近两个世界杯周期来看,日本足球的更新换代,显然是成熟的。
很少有人知道,现代足球的起点,日本与中国类似。1917 年,在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上,日本首次参加国际足球比赛,在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队对战中,中国队以 5 比 0 大获全胜。
从上世纪 20 年代日本足协成立到 90 年代末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日本足球在国家队层面和俱乐部层面长期落后于中国。
到本世纪初,日本足球逐渐崛起,并屡次闯进世界杯,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战绩。
日本足球能超越中国足球,甚至在与世界强队对抗中获胜,仅仅用运气来说明显然有失偏颇。
当我们复盘日本足球发展史,它之所以在最近三十年中能保持持续的战斗力,离不开日本足球的产业化。
那么,日本足球究竟是如何产业化的?足协、联赛究竟如何运作?它的球员为何能一再走向高水平的舞台?
一、足协:数十年的 " 基建者 " 角色扮演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阐释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道理。
在足球产业化中,足协正是承担着 " 基建者 " 的角色。
从上世纪 20 年代日本足协首次成立开始,之后的五十多年里,除了受战争与战后经济形势的影响,如今常常被中国球迷痛骂的 " 外行领导内行 " 也贯穿在日本足协始末。
毕竟,当时的日本足球,既没有见过大世面的足球运动员,也没有熟悉足球的管理者,却存在着大手笔花钱请知名球队和球星来吸金,给足协和整个国内足坛留下一大笔赤字的尴尬。
日本足协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得益于 70 年代末日本足协重组之后算的一笔 " 经济账 "。
1974 年,日本足协正式改组为财团法人,这一改组的重大意义是,在经济上,日本足协必须维持财政的健康发展,否则一旦破产,日本足协即不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这逼迫日本足协在日后的发展中,务必要算好 " 经济账 "。
从 1976 年起,时任日本足协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让日本足协的运作变得健康起来。
第一,日本足协引入了供应商和后援会制度,与两家日本运动产品制造商迪桑特和亚瑟士,以及德国品牌彪马签下了总额为 1.2 亿日元的赞助合同,三家供应商得以轮流负责日本国家队、国奥队和国青队的比赛装备。
同时,一批关心日本足球的社会人士发起成立了 " 日本足球后援会 ",包括三井造船、三菱重工等一干日本知名企业加入,为国家队海外参赛募集资金。
1977 年后援会成立第一年,即有 100 多家团体加入,1300 名个人参与。按照年会费团体 5 万日元,个人 1 万日元的标准,当年即为日本国字号球队募集到超过千万日元的经费。
第二,邀请国际知名球星及所属俱乐部来日本进行商业比赛,提高赛事等收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