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12-10 | 来源: 九边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加州 | 字体: 小 中 大
此外,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一方面他们的高工资能吸引全世界顶级人才去那里工作,比如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是匈牙利人,乔布斯生父是叙利亚移民,谷歌布林来自于苏联的一个犹太家庭,英伟达的黄仁勋和现在AMD的苏姿丰都在中国台湾出生,而对极紫外线光刻机做出决定性作用的林本坚是出生在越南的中国台湾人,马斯克是南非人。
另一方面一个公司培养出来的顶级高手,离职后可能很快就搞出另一个巨头,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比如早期硅谷大佬很多都在那个“仙童”干过,英特尔的创始人就是从仙童出来的,AMD的创始人又是从英特尔出来的,后来的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在AMD干过。
再比如芯片领域的神,也就是那个吉姆.凯勒,在DEC时候就是Alpha芯片的主设计师,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用的芯片就是基于这个。后来又去了苹果,开发出来了著名的A系列芯片,苹果也成了一家芯片公司。然后去了AMD,开发出了Zen系列,AMD瞬间翻身又行了,前几年去了特斯拉,给特斯拉设计了FSD自动驾驶芯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
说到这里,我想说本文并不是只想聊硅谷,而是想聊下我们自己。
我一直在说,美国想像当初对付苏联那样对付我们,几乎没啥胜算,不为啥,只是因为我们比苏联开放得多,而且我们是市场经济,苏联是计划经济。
“开放”和“市场经济”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毕竟我们的“改开”,其实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
郑永年在这两天的一个演讲中提到:
不开放,科创就不存在思想市场,科创是需要思想市场的,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大家互相争论、辩论,有化学反应,才叫科创。没有开放就没有市场,科创需要投入大量的钱,科创投入的钱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回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至于市场经济,天然韧性十足,这种模式下创新往往就意味着发财,所以就算不去鼓励,顶级大脑会削尖脑袋去创新。而且科技创新会从市场中回笼资金,进一步投入新的科研,这样科技和市场就会一直向前,挡也挡不住。这种商业循环一旦开启,就基本停不下来。
前几天去世的长者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这事有多大分量。
苏联的科技没啥效益可言,任何创新都是吞金兽,注定走不远。
我们这样的超大体量国家,叠加市场经济,既可以给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又能解决销售问题。商业循环很容易建立起来。
如今我们的大湾区,其实就是个早期版本的硅谷,不同的是,比硅谷的规模大得多,有大量着急寻找项目的资金,有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大脑。
澳门与横琴风光。
更关键的是,那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巨头。这些巨头已经开始引领研发。
欧盟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名单。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年榜单,中国共有597家企业入选,其中大湾区占了110家。
其中,中国共有5家企业跻身50强,而大湾区有华为、腾讯两家。在TOP200企业,大湾区还有中兴、美的、比亚迪等企业入围。
这些年研发经费投入也很大,查了下,2020年广东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到GDP的3.14%,深圳已经占到了5.49%。如今中国整体是2.4%,美国是3.45%,说明中国整体在研发投入里是不如美国的,但是在湾区已经超过了美国。
这也能看出来一个问题,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重视科研,因为那里的商业循环更完整,投入的资金更容易回笼,所以投资研发的动力更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