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2-12-25 | News by: 装个好房子 | 有43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装修保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房价高企的当下,「一间屋,两扇门,三代人,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大概是一部分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成了一种近乎理想的生活状态。
家住武汉的黄先生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20多年来,他们一直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能按照各自的步调去生活,亲密且和谐。
除了多年来和睦如初的家庭关系外,他们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奶奶当了一辈子老师,母亲执教于理工大学,父亲是理工大的博士生导师,黄先生夫妻则是在读博士。三代5口人,都投身于科教事业之中。
可,就是这么一个浸润在书香气之间的知识分子家庭,却也逃不过烟火气的烦恼: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住了20年的“老破大”,彻底载不动全家人的期盼了。
以至于如今的三代人,被迫过着“不和谐”、“不同步”的生活。
黄先生一家人,居住在一间140m2的老宅里。
虽然已经相安无事地过去了20年,但如今的祖孙三代却难免因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家中产生了矛盾。
就拿作息来说。
30后的奶奶,习惯早睡早起;60后的黄老师夫妻俩,基本都是朝九晚六;90后的黄先生小两口,则是早出晚归,通常下班到家时,奶奶都已经睡下。
不难看出,尽管三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但他们几乎很少能聚在一起吃饭,各自都有自己的节奏,过着“有时差”的跨代同居生活。
因此,也会产生各种矛盾:
早起的奶奶有晨练的需求,老房子隔音差,动静一大,就会影响到还在睡觉的晚辈们。
而黄先生和妻子晚上回到家后,又习惯在客厅活动一下,跳跳操、打打游戏,又不可避免地打扰到早睡的奶奶。
并且爱看球的爸爸,也会因为比赛节目即将开播,同儿子、儿媳“抢”电视。
除了作息不同步之外,老房子本身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也成了影响全家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 闹“水灾”
由于老房子旧改加装了电梯,入户口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改成了厨房的外窗进入室内。
但当初并未在接缝处进行过防水处理,导致黄先生家的餐厅与入户区之间的天花板总是漏水。
并且,由于厨房的水池与小卫生间共用一个下水管道,所以只要有人在同时用水,厨房一侧就会反水。
而腰椎不好的妈妈,每次弯腰清理地面上的脏水也十分吃力。
● 原始结构存在弊端
虽然是三室两厅,但由于公区占用面积过大,导致家里的办公区域严重不足。
作为博导的爸爸只能在客厅的茶几上,临时搭建一个批改论文、阅读文献的“工作台”。
除此之外,餐厅正对着厕所,用餐时也不可避免地闻到异味,一家人无奈之下,只得搬进厨房用餐。
诸多房子带来的不便,如今已经严重影响到黄家人的生活质量了。
一场能使其“脱胎换骨”的改造,可谓是迫在眉睫。
好在,设计师陈彬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信心与期待。
在具体了解房子的基本情况和结构,以及全家人的生活节奏、喜好需求后,设计师经过多次的实地勘查和反复思索后,决定彻底颠覆原始布局,一切打乱,重新来过——
● 移动厨房,重构动线
加装电梯后改变了原有动线,动静分区不合理,导致公共空间被严重浪费。
于是,设计师将加装电梯后的外廊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入户玄关;另一部分则是新的中厨区域,使整体空间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 奶奶房改为客厅
在不改变厨房位置的前提下,把原本的奶奶房打开,作为客厅区域。
使得客厅与餐厨厅之间,形成一条连贯、和谐的动线。
●?客厅改为小夫妻房
由于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所以原始格局是一个错层的结构,下沉式客厅与三间卧室、餐厨厅之间存在一个660mm的楼梯高差。
但错层无法消除,所以设计师将下沉客厅作为小夫妻房,将作息相互干扰最大的奶奶和孙子的卧室之间用客厅分隔开来。
● 父母房、奶奶房重新规划位置
南向的卧室还是留给奶奶,小夫妻原来的卧室则作为父母房。
如此一来,奶奶和父母的卧室距离主卫的距离也很近,彼此之间都有个照应。
重调后的布局,相对完美地解决了全家人彼此干扰的难题,接下来只需要解决漏水、隔音差、硬件老化等问题即可。
最终,这套140m2的“老破大”在花费52.9万后,摇身一变成了可以承载三代人所有需求的温馨住宅。
从盛夏到深秋,黄先生一家人终于等待了收房的这天。
而他们的这套老宅,也从最初的布局不合理、基础功能差,变成了如今高颜值、超强收纳、满足不同年龄生活工作需求的“知识分子住宅”。
?? 电梯走廊
两户人家共用的走廊常常是被忽视的存在,但它也是居住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师在此增添换鞋凳、绿植、灯条,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归家氛围。并且还给两家人打造一面墙的储物柜,增加收纳、置物能力。
靠近黄先生家一侧,加装了紫外线消毒柜。
可定时的设计,使得外卖、快递都可以放置其中,安全又智能。
?? 入户玄关
推开黄先生家的入户门后,是原本的阳台和厨房后窗区域。
如今这里打造成了玄关区,不仅能更衣换鞋,两侧的通顶柜也能收纳大量的衣服、鞋子和杂物。
通往公区的入户门封闭后,还能再一次起到隔音的效果。
推开通往起居空间的门后,右侧做了满墙柜体,中间安装了洗衣机和烘干机。
?? 餐厨区
餐厨区由西厨、岛台和可拼接移动的餐桌构成。
平日里,这里还能满足全家人日常的工作和学习需求。不仅如此,爸爸有了接待学生的好去处,小夫妻也可以邀请朋友来家里聚餐、开读书会。
岛台两端的餐桌选用了移动拼接款式,人多时可以将它们拼成一张足以容纳10人的大桌,移动至客厅使用,满足逢年过节的聚餐需求。
餐区过道的墙上分别挂着全家人的照片,和手写的便签条,让这里更有艺术氛围,以及温馨的回忆。
超大的双开门冰箱采用了嵌入式设计,自然隐匿于整个空间中,和谐极了。
水池台盆+中岛台的设计,方便全家人在此共同备餐、进食。
操作台上方的半墙窗隔设计,采用了长虹玻璃,既能保证两个空间的采光,也能兼顾隐私性。
西厨岛台还安装了多功能升降插座,下降时可无线充电,升起时可连接设备电源。
平日里,在这使用电脑办公,或者吃火锅都毫无压力。
中厨区与西厨厅用推拉门作隔断,利用原来钢构廊道打造出视野开阔、明亮的烹饪区域。
??? 客厅
改造后的客厅,是全屋的重中之重。
考虑到这里是一家人集中活动的公区,设计师选用了色调大气的米色,以此来中和全家人想要的轻奢、简约和中式风。
再选用独立茶几、座椅,打造出自由灵动且可以围合的结构。
一字排开时,全家人可以一起看电视;聚合围拢时,也能面对面聊天和娱乐。
当然啦,书香世家的客厅,除了要能娱乐休闲,也必须具备阅读的功能。
不同款式的阅读椅,让客厅可以从热闹的环境中快速抽离,成为一处为家庭成员提供“精神粮食”的天堂。
?? 卫生间
改造后的主卫做了干湿分离设计,并且安装了智能设备,使得任何时候打开水源,都能享用温暖的热水。
马桶区和淋浴区都安装了适老化设备,让全家人未来的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不管多少岁都好住又好用。
???????? 小夫妻房
原本的下沉客厅,如今成了黄先生夫妻俩的“豪华套房”。
推开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温润之中带点小清新的自然光景,窗外生活阳台种着郁郁葱葱的绿植,加上自然采光,使得室内治愈且温馨。
将墙角的椅子拉出后,底部还藏着一台折叠式的走步机。
墙面安装了隔板,用来放置手机、IPAD等设备,方便运动时可以追剧。
阅读角一侧的书柜,也是电视墙。可滑动的设计,能随时满足黄先生夫妻俩的跳操、观影需求。
在设计师细致布局后,这里拥有了卫生间、梳妆台、步入式衣帽间、原入户门后的隐藏鞋柜,使得小夫妻的宅家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 父母房
考虑到父母也有办公的需求,设计师利用原过道的一部分区域,打造成了工作、储物空间。
阳台飘窗下方定制了一整排储物柜,拥有坐卧、收纳功能,也方便父母爬上飘窗读书。
?? 奶奶房
通过隔音、降噪处理过的空间和墙面,使得奶奶房具备一定的隔音效果,方便她早起锻炼、吊嗓子时,不会打扰到家中的其他成员。
在靠近阳台的锻炼空间里,设计师根据奶奶身高定制了扶手,方便她运动、行走时借力。
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在这个温暖、轻快的空间中,加以罗汉椅、中国画、实木斗柜等元素,进一步打造奶奶中意的中式家居风格。
如今,看着这个原本功能缺失、矛盾重重的大房子,变得温润优雅、宽敞明亮、舒适且安全,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住宅”,黄先生一家人开心极了。
三代人终于能在同一屋檐下,过上彼此独立、互不打扰,又紧密联系、亲密无间的和谐生活。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很多跨代同居的家庭来说,住在一起就是会有很多不便,为什么不分开住呢?
答案很简单——
“家,是唯一不需要解释的地方,是可以接纳一切不同的地方,是即便有时差,也仍然可以和睦相处的地方。”
“能住的房子不叫家,有家人的房子才叫家。”
何况,这么和谐的一家人,为什么非要分开呢?
本文素材与图片来源: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第九季》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 陈彬颠覆布局,妙改武汉博士140㎡三代之家,让五口人生活再也不“打架”!
看视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