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1-10 | 來源: 雷達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李彥宏 | 字體: 小 中 大
百度在經營發展中,也有很多“反饋驅動創新”的實踐經驗。
我舉個例子,百度昆侖芯片在AI芯片中性能非常領先,這是因為它已經為百度的搜索服務優化了拾年。百度的搜索服務,每天響應幾拾億次真實的用戶使用需求,每天進行1萬億次深度語義推理與匹配,能夠提供最真實、最及時的反饋,從而倒逼大模型、深度學習框架和芯片的優化。這就是壹個典型的案例,大規模的真實反饋,驅動了創新。
再舉個例子,百度從壹年前開始,每個季度都發布蘿卜快跑的訂單量。我們的目標是保持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訂單量全球領先。這背後也是“反饋驅動創新”的理念。訂單量最大,意味著我們能夠獲得最多的市場和用戶反饋。北京有壹個小伙,壹年打了600多次無人車,打蘿卜快跑,已經超過傳統出行方式,成為他的出行首選。我們從社交平台看到,很多地方的網友,希望無人車出行服務能夠開到自己家門口。這代表著,人們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很高,自動駕駛的落地速度,可能比預期要快。
很多時候,事物的實際發展路徑,和最初的設想是大相徑庭的。技術的發展,沒有導航地圖,只有指南針。在方向大致正確的情況下,基於實踐反饋,壹步步迭代,才能跑出有價值的創新。
百度是全球為數不多的、進行全棧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我們所做的事情可以分為肆層:芯片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從高端芯片昆侖,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再到文心預訓練大模型,各個層面都有關鍵自研技術,每壹層之間都有很多反饋,通過不斷獲得反饋,實現端到端優化。
這個技術架構,越往下越通用,越往上越專用。更通用,意味著不斷降低行業使用技術的門檻;更專用,則是深入產業去深化應用。
具體來說,有兩方面:
壹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通用性越來越好,開發和應用的門檻進壹步降低。
比如說飛槳,是百度自研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目前,飛槳凝聚了535萬開發者,服務20萬家企事業單位,基於飛槳創建了67萬個模型,已經構建起壹個繁榮的深度學習生態。飛槳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讓開發者能夠像搭積木壹樣構建AI應用,大大降低AI的應用門檻。芯片卡脖子很要緊,但軟件卡脖子壹樣要緊。必須要把軟件的根扎下去,才能讓創新持續發生,才能讓頂層的商業更加繁榮。
2022年是大模型產業化應用元年,大模型已成為許多上層應用的技術底座。它能有效集成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等多模態能力,可以結合多種行業和業務場景進行調優,從而擺脫傳統AI應用碎片化、作坊式開發方式,為深度學習技術進入新階段帶來了機遇。百度文心已經累計發布了11個行業大模型。
另壹方面,是人工智能深入產業,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比如智能交通,我把它看作壹個“智能調度系統”,可以通過智能紅綠燈控制交通流量,從而提升交通效率。通過對交通網絡的智能化改造,可以把通行效率提升15%至30%。百度的智能交通方案已經落地全國63個城市,交通部也正式將百度列為交通強國的試點單位。我預測,智能交通方案可以使得,2027年之前,中國壹線城市不再需要限購限行,從而激活汽車消費,為城市疫情之後的經濟注入新活力。2032年之前,靠交通效率的提升,擁堵問題就基本可以解決。
智能交通的應用,為能源、電力、水務等領域創造了壹個行業范式,依靠“智能調度系統”實現效率的顯著提升。這正是開發者和創造者們的機會。
去年Create大會上我說,“隨著技術應用門檻不斷降低,創造者們將迎來屬於人工智能的黃金10年”。今天,我想繼續把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這些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但實現的過程卻不會容易,甚至會非常困難非常有挑戰。這就是技術發展的特點。技術戰略,意味著長周期,而長周期不可能壹帆風順。
2000年1月,我回國創業。現在回頭看,很多人會覺得趕上了好時機。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就在我創業兩個月後,互聯網泡沫破裂,全世界蒸發了8萬億市值。那時候,很多人被困難動搖了信心,選擇放棄、選擇離開。最後,是那些堅持挺過寒冬的人,成就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拾年。
人工智能從今天走向未來的過程中,這樣的起起落落還會發生。
積極的方面是,過去壹年,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商業應用層面,人工智能都有了方向性的改變。技術層面,AI從理解內容,走向了自動生成內容,這包括AIGC用於作畫、用於圖文、視頻等多類型的內容創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