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3-01-21 | News by: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那是一种熟悉的热闹,跑了二十多年春运的陈美芳无比清楚地感受到,春运的气味、声音和温度,又回来了。
2022年11月初广州疫情形势严峻,陈美芳的K212/K209次列车停运了近两个月。对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服务于这趟列车的陈美芳来说,这是头一遭。“新十条”颁布后,列车定于2023年1月6日春运前一天复运,陈美芳形容自己重新上车的心情,“兴奋得不得了。”
1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公布了2023年春运首日的数据:铁路发送旅客601.8万人次,环比增长13.2%,比2022年同期增长18.4%。
北京客运段高铁二队的列车长常哲心见过“同期增长数字”背后真实的人。就在一两天前值乘的高铁列车上,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蹲在车厢连接处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在帮他办理补票时,常哲心得知,对方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策划,此前响应公司“就地过年”号召,两年都没能回老家。今年为了能提前回家,男子索性在高铁上赶工作进度,常哲心看着他佝偻着的背,涌出一丝心酸。
2023年1月19日,G39次北京南站开往杭州东站的列车上,常哲心在给小乘客发放糖果。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些细节变化不易被察觉。“放开”之后,列车员张晓洁的广播防疫提示语变了。以往的广播词是“各位旅客,列车运行中,请佩戴好您的口罩,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但现在,这段广播词加了一个前缀“为了您和他人的身体健康,铁路部门真诚提醒您”,张晓洁觉得,这是一种语气的调整,从冷冰冰的祈使句融化为委婉的提醒。
车厢两头,人们对疫情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有乘客不再习惯戴口罩,张晓洁提醒他们,对方大大咧咧地表示,“不怕得,已经阳过了。”而常哲心有时则会在车上看到一身面罩防护服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的乘客,他们甚至自带一次性椅套,列车到站后,常哲心不得不再逐个拆掉这些椅套。
失去的三年
这些变化让张晓洁感到有些恍惚。她还记得2020年那个春运,那时她值乘一趟北京-成都的普速列车。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而北京是首都一线城市。跑了近十年的京蓉线,张晓洁早已习惯节前一边倒的客流——去京车厢空荡荡,返蓉车厢满当当,耳边是一车熟悉热闹的乡音。
2020年,列车从北京返回时,正好赶上武汉宣布封城,张晓洁值乘的列车不再经停汉口。车组人员全部戴上口罩,张晓洁从未见过气氛如此沉重的春运,列车员被要求缩减巡视车厢的时间,减少与旅客的互动。
张晓洁拥有了大片在乘务室独处的时间。工作期间,列车员不允许使用手机,张晓洁望着窗外发呆。2020年的年三十,张晓洁在车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她和同事们在各自的乘务室用对讲机一起倒数跨年,对付着过了一个春节——平日里,对讲机只能用来沟通工作,那次小小破了例。
对铁路人来说,疫情三年的春运是从业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象。售票系统里票源充足,车上也不再拥挤。春运的记忆被疫情分作前后:疫情以前,定员100人的车厢可能塞下300人;而在前两年,最繁忙的高峰期上座率也不过八九成。
有一类人群是一定要回家过年的,张晓洁总能很轻易地辨别出他们——外表朴素不起眼,行李特别巨大。扁担、蛇皮袋以及建筑工地上废弃的漆料桶,里面鼓鼓囊囊地塞着棉被、衣服、水壶、干粮方便面——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工,把生活背在背上,列车上常有旅客遗失物品,但张晓洁很少捡到农民工的遗失物,“他们把自己的行李盯得很紧,碰都不许你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