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1-23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8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韓國 | 字體: 小 中 大
除了大英博物館的“韓國農歷新年”爭議,圍繞春節到底該被稱為“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持續在網上引發口水戰。
迪士尼樂園因為使用“Lunar New Year”受到中國網民的批評,而韓國女團成員Danielle因在給粉絲的訊息中使用“Chinese New Year”壹詞,不得不公開道歉。https://t.co/1znDhMoiIJ—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anuary 22, 2023
在全球超過拾億人正在慶祝農歷新年之際,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因在壹則網絡帖子中使用“Korean Lunar New Year”(韓國陰歷/農歷新年)而引發爭議。
“與我們壹起慶祝韓國農歷新年,欣賞新羅樂團的神奇表演。”大英博物館推特賬號在壹篇1月12日發布的活動預告中寫道。
這則帖子的截圖周伍(1月20日)在被壹位網絡博主分享到了中國社交媒體後,仿佛點燃了火藥桶。很多中國網民質疑大英博物館將源自中國的農歷年冠以“韓國”是在“盜用文化”。
“還我中國新年!”壹名網友評論道。
“明明就是采納中國傳統歷法卻非要冠上自己國家的名字不就是偷竊?”另壹名網友質疑道。
據報道,壹些中國留學生周伍(1月20日)前往大英博物館,向路人“正名”農歷新年源自中國的歷史。
農歷新年又稱春節或陰歷新年,源自以農歷計算的中國傳統節日,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也普遍慶祝該節日。
不過,也有壹些網友提出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農歷新年本來就是很多國家壹起慶祝。這個活動是韓國樂團的活動,所以加上韓國自然也沒什麼問題,就像聖誕節也有俄羅斯的聖誕節和美國的聖誕節,”壹名網友寫道。
活動介紹稱,這場慶祝農歷新年的活動主要包括韓國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以及韓國館館長的講解。
據報道,該活動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贊助。
在如潮水般的批評湧入大英博物館的社交媒體賬號後,該帖子目前已被移除。鏈接到大英博物館官網的頁面也顯示無法訪問。不過,韓國媒體報道稱,大英博物館如期舉行了該活動。
大英博物館對BBC說,該活動是壹場韓國音樂和舞蹈表演,旨在“呈現韓國的農歷新年慶祝傳統”。
“我們與英國和國際觀眾壹起慶祝中國新年,包括在博物館內與當地社區舉行活動,並在我們的網絡平台上傳遞對這壹年更廣泛的美好祝願。”壹位發言人表示。
農歷新年的名稱之爭
在大英博物館的此次事件背後,是網絡上日益引發爭議的農歷新年的“名稱歸屬權之爭”,其中包括這個傳統節日在英語中該被稱作“Lunar New Year”,還是“Chinese New Year”?
“Lunar New Year”直譯為“陰歷新年”,壹般也被用來指代“農歷新年”,而“Chinese New Year”則意為“中國新年”。雖然只有壹詞之差,但在很多人眼中這兩個詞卻有著天壤之別。
本月早些時候,迪士尼度假區(Disneyland Resort)在推特上發文,歡迎民眾在農歷新年期間前來迪士尼品嘗獨特美食。但由於它使用了“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它收到很多似乎是中國網民的批評留言。
“從來沒有什麼農歷新年,壹直都是中國新年,幾千年來都如此。”壹名網友寫道。
中國演員王鶴棣也因此遇到麻煩。當他所創立的個人服裝品牌“D.Desirable”在Instagram上發布新春祝福時,使用了“Lunar New Year”壹詞,他的賬號很快就被憤怒的中國網友占領。
該品牌很快刪除了帖子,並重新發布了壹條寫有“Chinese New Year”的帖子。
而在另壹邊,韓國女子音樂組合“NewJeans”成員Danielle則面臨完全相反的危機。當這名韓澳混血歌手在留給粉絲的訊息中使用了“Chinese New Year”壹詞後,她馬上受到韓國網民的猛烈抨擊。
Danielle隨後在壹份道歉聲明中寫道:“農歷新年是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節日,我的表達是不恰當的,我正在深刻反思。”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楊大利(Dali L. Yang)對BBC中文說,該爭議是背後是多元文化和跨國背景下的文化敏感性問題。
“雖然在漢族地區是陰歷(實際上是農歷)新年,但生活在非漢族地區和其他國家的人們可能有不同的傳統和文化,這些傳統和文化自然需要壹些認可。”他說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也持類似看法。他對BBC中文表示,農歷新年是壹個廣義的術語,“描述的是慶祝的時期,而不是所做的事情”。
他認為,盡管農歷新年源自中國,但在各個地方的慶祝活動都有所不同,因此便會產生不同的稱呼。
“例如,越南歷法將明年視為貓年,其他地區則是兔年。慶祝活動也可能發生變化。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便把他們的新年不再依照農歷進行。”莊嘉穎說道。
2019年,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府宣布,將把當地的“中國新年”改為“農歷新年”。當局表示,改名是為顧及各國人感受,以使該節日更具包容性。此前,該市的韓國、越南等非華人社區壹直呼吁進行更名。
“文化盜竊”?
由於中國和韓國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兩國網友近年來因文化歸屬大動幹戈的案例也不止於農歷新年。雙方經常在網絡論壇上指責對方進行“文化盜竊”,有時伴隨著謠言與兩國都有的民族主義情緒。
例如,中國網絡上壹直有“韓國人搶注端午節”的傳言,但實際上,韓國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地區壹項具體的慶祝活動——江陵端午祭。
去年,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壹名身穿傳統朝鮮族服裝的女性表演者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代表,在壹個傳遞中國國旗的環節中出現,這在韓國引發軒然大波。
韓國政界及公眾批評稱,這是相當於主張韓服為中國文化。中國回應稱,中國各民族代表身穿傳統服飾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是“他們的心願,也是他們的權利”,同時重申有關服飾也是中國文化的壹部分。
2020年,韓國和中國還就泡菜的國際標准歸屬問題展開口水戰。
“我認為這裡有太多的民族主義,可能受到社交媒體的推動。”莊嘉穎說。“涉及傳統、歷史和民族主義的更激烈的政治爭論正在加強人們對聲索社會和文化標志的必要性的信念。”
不過,莊教授表示,這不僅是在韓國和中國之間,東南亞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爭端。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民眾之間也存在關於某些菜肴和民歌起源的爭論。
“但這些爭論往往比較溫和——可能反映出這些國家之間的摩擦和緊張局勢較少。”他說道。
相關專題:韓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