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2-05 | 来源: 维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胡鑫宇 | 字体: 小 中 大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也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社会机制本身,其实就阻碍这种联结和共情的实现。你可能也在生活中听别人这样说过自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不少学校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会自然加上的话,其重点不在“可怜”,而在“可恨”,有点“受害者有罪论”的意味,因为它隐含的意思是“你这样是活该,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既然如此,也就同情不起来了,外部环境更不必追问了。其结果,进一步将孩子推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止一个人曾和我说过,在十几岁之后,就再也没和师长说过真心话,因为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心话说出来就遭到反对。有时候,他们反倒愿意和关系没那么密切的朋友和盘托出,即便未必得到多少理解,但至少能倾吐一番,更不用担心对方会怎么样。
那些孤独的人,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我们是应当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连这样卑微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满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